摘要:一份簡單易懂的三及第文知識合集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幾個星期前我們曾經(jīng)寫過西關老字號醉瓊樓暫停營業(yè)。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點擊圖片即可回顧原文

老字號因不可抗力而不得不暫時離開,固然令人嘆息,但它貼出的「三及第文」啟示引起不少人關注,據(jù)醉瓊樓創(chuàng)始人萍姨所講,此啟示是她的孫子撰寫。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之后有自己友私信我們,希望我們可以科普一下「三及第文」,所以今天就講一下這種極具廣府特色但已走向消逝的文體。

?

關于三及第文,你應該要知道什么冷知識?(本文又名《如何在朋友面前裝作有文化地科普三及第文》)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文章那么長,你可以看完算我輸!

1.三及第文就是一種三語混合的文體

所謂三及第文,其實就是一種文言文+白話文+粵語三者混合而成的文體,就是一段話之中夾雜文言、白話、粵語的詞匯及語法。

就以醉瓊樓的啟示為例,從中抽取任何一句話來細看都是三語并存。

兩代人耕耘、雖有千般不舍外力既至,亦不候我等驚愕嗟嘆

(紅色為粵語,藍色為文言,其余則為白話文,下同)

盡管幾種語言文體混雜其中,但廣府地區(qū)的人讀起來基本上毫無困難,甚至會覺得朗朗上口,靈活生動。

2.「三及第」的盛行,最功不可沒就是一份只存在兩年的小報紙

關于三及第文的源頭,眾說紛紜,難以追尋,但可以確定的是,明清時期,廣東地區(qū)已出現(xiàn)類似三及第文的文學作品、說唱曲藝,但未形成風潮。

直到近代,為動員社會推翻清政府,鼓舞民心,地方語言與報刊慢慢融合,新聞報道、副刊文藝中開始出現(xiàn)粵語。

一個名叫鄭貫公的香山人,1905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唯一趣報有所謂》(簡稱《有所謂報》),成為香港首份粵語入文的報紙,才有了后來三及第文的流行。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可惜的是,鄭貫公在次年染上瘟疫逝世,《有所謂報》走向衰落,最后《有所謂報》支撐了兩年就???。

3.三及第文當年在香港流行到什么程度?幾乎大大小小所有報紙都用它

在四五十年代的香港,無論大眾化報紙還是街頭小報,都有大量的文白粵夾雜。不少三及第文大師均在這個時代誕生,這段時期出版的書籍都是浩浩蕩蕩的三及第文大軍,銷量極其可觀。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一個叫金圣嘆的湖南作家(原名程靖宇)去香港時,曾在香港茶樓餐室內目睹一奇景:人人都拿著一份《新生晚報》,專心致志地閱讀一個叫《經(jīng)紀日記》連載專欄。

他拿來一看,發(fā)現(xiàn)小說中夾雜了不少粵方言,也有白話文和文言的成分,看得他似懂非懂,后來他才知道這是三及第文。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經(jīng)紀日記》正是當年三及第大軍中的佼佼之作,是一本折射當時香港社會人生百態(tài)、生活文化的日記體小說。你們猜當年《經(jīng)濟日記》讀者有多少?

?

反正我只知道金圣嘆形容為——“文人學士,商行伙記,三百六十行,幾乎包括香港的各色人等,都人手一篇。

?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補充一點,廣州也曾有報紙使用過這種文體,但是新中國成立后內地規(guī)范漢語用法,三及第文使用范圍越來越窄,三及第文只能在香港地區(qū)發(fā)展。

?

4.三及第文這個名字確實和你經(jīng)常吃的及第粥有關

及第粥很多人都吃過,就是豬的內臟和瘦肉丸一起煮的粥,由于粥中有三種豬的材料,后人又稱之為“三元及第粥”,同理,人們將文言文、白話文、粵語混為一體的文體比喻為「三及第文」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網(wǎng)絡圖片,幽默形象詮釋三及第文和三元及第粥的關系

5.關于三及第文的爭議很多,但不可否認它兼有文言文的凝練、白話文的易懂、粵語的靈活。

雖然三及第文曾如此輝煌,但它其實也有不少爭議,喜歡它的人把它捧到神壇,討厭它的人視它如糟粕。

在某一部分文人眼中,這種三及第文是不倫不類的雜交產(chǎn)物,幾種語言的混合起來,如果用之得當還好,如果用之不當,可能就會變得異常粗俗。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但就如研究三及第文的黃仲鳴博士所說:“粵語書寫不一定粗俗,最重要看內容”,評價文章或作品的雅俗,不應糾結于它的語言文體,而是創(chuàng)作者的心思和內涵。

而且三及第文確實兼有文言文的凝練、白話文的易懂、粵語的靈活,若無它誕生,三及第大師們的佳作又從何而來?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作家高雄及其作品《經(jīng)紀日記》

 

比如高雄先生的《經(jīng)紀日記》,盡管使用三及第文,但放到現(xiàn)在閱讀依然沒什么障礙,文字依舊生動有趣,讀來鏗鏘有力。

不料人衰鬼弄燈,米少飯焦,四圈未完,已輸二百元,袋中數(shù)目,已差不多,勢色唔同,想話松頂,老孫曰:『豈有打四圈便走,怕老婆?』出來撈不能唔化,惟有再執(zhí)位

(以上文字節(jié)選自《經(jīng)紀日記》,描寫主人公打麻將的場景)

有趣的是,現(xiàn)如今香港媒體也有一種新三及第文,指的是新興媒體喜歡用書面語、粵語、外語混合的文體(比如烏 sir sir),很多舊三及第文人很厭惡這種新三及第文。

以前舊文人看不起舊三及第,現(xiàn)在舊三及第文人看不起新三及第文,歷史果然是個循環(huán)。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6.三及第文,一種輸給時代發(fā)展的文體

有學者是如此形容三及第文,它是中國書面語從文言文過渡到白話文過程中的自然產(chǎn)物。

它之所以盛行,同那個年代的特殊性息息相關,在動蕩的年代,人口流動性強,組成復雜,即便在一個小小的廣府地區(qū),也流行幾種語言。

?

而報紙使用三及第文可以令自己更貼近大眾讀者,最大化滿足底層人民的閱讀需求(因為當時受過高等教育,能看懂深奧文言文的人很少),就如現(xiàn)在媒體也會加入一些網(wǎng)絡用語來貼近年輕人。

?

三元及第粥成日食,但三及第文你又聽過未?

 

可惜的是,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長盛不衰,隨著新時代發(fā)展,新一代接受古文教育也僅用于考試,老文人又逐漸老去,三及第文一步步由盛轉衰,在生活和媒體中都走向銷聲匿跡。

?

舊三及第文的離席,意味著屬于它的時代已經(jīng)逝去,現(xiàn)在還想尋得三及第文,除了博物館資料,恐怕就只有老一輩人的口中之言。

 

(小編才疏學淺,文中如有錯漏,還望指正)

各位自己友,

你身邊有人還會講三及第文嗎?

你還想我們以后科普什么廣府文化?

在評論區(qū)寫下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