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只“傻豬”,你還記得嗎?
那只“傻豬”,你還記得嗎?
如果你在2000年前后住在香港、廣州,應該不陌生一只粉紅色小豬——“眼神呆萌,說著呆萌的港式粵語,夢想去馬爾代夫,最后卻去了太平山……”
這只名叫“麥兜”的港產(chǎn)傻豬,曾憑一部動畫電影《麥兜故事》紅遍大街小巷。從漫畫、電視動畫到電影、繪本,它陪伴一代粵港澳大灣區(qū)孩子長大,也令許多成年觀眾在電影院里忍不住落淚。

▲圖源網(wǎng)絡
但多年過去,麥兜卻逐漸淡出公眾視野。最新一部大銀幕作品《麥兜·飯寶奇兵》已是2016年的事,反響平平,此后便無續(xù)作。
當年的萬人追捧為何?如今的沉寂又因何而起?答案,并不只是“觀眾變了”那么簡單。
港味與草根:麥兜崛起的鑰匙
2001年上映的《麥兜故事》,之所以能打動無數(shù)港人,并順利進入內(nèi)地、臺灣市場,靠的絕不只是“畫風可愛”四個字。
動畫片雖然講的是一只豬和它的媽媽麥太的日常,但場景卻真實得仿佛就在身邊:大角咀的唐樓、天后廟的香火、茶餐廳的魚蛋粉,甚至連巴士報站的聲音都原汁原味。這種“本地人才能秒懂”的細節(jié),成為許多港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圖源網(wǎng)絡
麥兜成績不好、反應遲鈍,卻總是笑臉迎人,善良天真,努力生活。他在片中有句經(jīng)典臺詞:“從前有個小朋友撒謊,有一天他死了?!闭f得一本正經(jīng),卻荒誕又溫柔。對經(jīng)歷金融風暴后生活失落的香港觀眾來說,這種“不聰明也可以好好生活”的態(tài)度,成為一種慰藉。

▲圖源網(wǎng)絡
其實在電影上映之前,麥兜早在1990年代便已通過《明報周刊》《黃巴士》等漫畫專欄進入大眾視野,也有過電視動畫版本。電影只是將這份“情懷”集中引爆,并在2003年榮獲法國安錫國際動畫節(jié)水晶獎,成為港產(chǎn)動畫的一面旗幟。
觀眾的換代:情懷斷層難續(xù)命
2016年,《麥兜·飯寶奇兵》上映,故事風格來了個大轉彎,從以往的“溫情日常”變成了“科幻打怪”,麥兜和伙伴駕駛機甲對抗外星機械獸。
聽起來很熱血,但市場反應卻很冷淡。全國票房最終只收了約1890萬元人民幣,上映第三周便跌幅超過九成。

▲圖源網(wǎng)絡
這不僅遠遠低于前作《麥兜·我和我媽媽》的票房(約4675萬元人民幣),也讓人意識到一個嚴峻現(xiàn)實:觀眾真的換了一代人。
如今的孩子不再熟悉那個有茶餐廳、唐樓、巴士站播報聲的香港,他們也沒看過《明報周刊》的漫畫或TVB的兒童節(jié)目。麥兜對于他們來說,不是“童年回憶”,而是一只畫風偏舊、語速偏慢的陌生卡通。節(jié)奏、視覺、語境——全都不對口味。

▲圖源網(wǎng)絡
《飯寶奇兵》的打怪設定雖然試圖靠攏主流動畫風格,反而丟了麥兜最打動人的地方——“平凡人的小生活”。觀眾期待看到的是“麥太買特價雞扒”、是“麥兜聽著收音機幻想海島旅行”,不是拯救地球的救世主。
麥兜系列當初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粵語對白中的冷笑話和諧音梗。而到了內(nèi)地與香港合拍的后期作品,為了統(tǒng)一市場,多以普通話配音為主,粵語反而成為邊緣選項。失去了語境,也就失去了一部分靈魂。

▲圖源網(wǎng)絡
那一代曾為麥兜落淚的觀眾,如今已步入三四十歲的中年人生,不再有精力也不太可能專程走進影院支持一部動畫片。新觀眾沒感覺,舊觀眾沒行動,麥兜就這樣悄悄地“斷代”了。
不只觀眾變了:還有資本與創(chuàng)作者
很多人感慨,為什么麥兜沒有再出新作品了?可現(xiàn)實是,在今天的內(nèi)容世界里,哪怕你有情懷、有審美、有過往成績,也未必能換來一個“可以慢慢講故事”的機會。
《飯寶奇兵》票房不及預期后,續(xù)集計劃便被擱置。投資方最看重的是回報周期,而麥兜這類作品偏文藝、票房風險高、宣發(fā)轉化率低,很難符合今天的“爆款邏輯”。

▲圖源網(wǎng)絡
自《大圣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觀眾對國產(chǎn)動畫的期待早已進入了“工業(yè)化水準”時代。麥兜那種手繪 水彩 拼貼的風格雖然有個性,但也意味著制作周期長、產(chǎn)能低、效果不夠“炸”,在平臺算法、排期機制、流量轉化等一整套體系中都很吃虧。
如今的內(nèi)容平臺追求高頻更新、可控節(jié)奏、精準定位。麥兜的風格是緩慢的、細膩的、甚至有點反主流節(jié)奏的,在流量邏輯里很容易被邊緣化。

▲圖源網(wǎng)絡
謝立文、麥家碧如今更多專注于繪本與出版,回到更熟悉的節(jié)奏里;而導演袁建滔在2025年已啟動新項目《小蟲蟲大冒險》,改用3D動畫面向國際市場,嘗試用另一種方式說故事。與其說他們“放棄麥兜”,不如說他們清楚,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再適合麥兜了。
麥兜已經(jīng)謝幕:那種感覺還在嗎?
麥兜這只豬,也許真的不會再回到電影院了。但他那種呆萌、認命、又帶點天真的氣質(zhì)——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身邊還是有很多人像他?甚至我們自己,也曾是他。
他代表的不只是某一種動畫風格,更是一種城市氣味:普通人、小日子、偶爾做夢、有點傻氣。你會發(fā)現(xiàn),今天在廣州,在香港,甚至在更多正在快速更新的城市里,這樣的氣味正在變少。但正因為少了,才更值得被記住。

▲圖源網(wǎng)絡
所以麥兜的謝幕,其實也是一個提醒。我們還能不能,用不同的方式,繼續(xù)講述身邊這些“無用而溫柔”的故事?
也許我們都明白,麥兜的時代過去了。但如果他真的還有一次出場的機會——你希望他去哪?

▲圖源網(wǎng)絡
是搬到廣州,開一間只賣魚蛋粉的餐廳?是當上網(wǎng)約車司機,一邊開車一邊嘮叨人情世故?是躲進元宇宙里,繼續(xù)發(fā)呆、幻想、寫作文?還是,干脆不再說話,只用一只豬的沉默,去陪伴另一個時代?
你可以想一想,也可以寫下來。因為,所有寫給麥兜的想象,最后其實都是寫給我們的。
各位自己友,
你最喜歡麥兜動畫中的哪個情節(jié)?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