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嗎嘍的命也是命”,這個Gag是怎么來的?

近段時間,“嗎嘍的命也是命”成為了最近在抖音上經(jīng)常用到的Gag。很多網(wǎng)友就問,這個Gag是怎么來的?

這句話最早出現(xiàn)在今年過年期間,當時廣西砂糖橘供不應求,很多網(wǎng)購消費者不斷催促商家發(fā)貨,廣西的種橘農(nóng)民就自嘲說“嗎嘍的命也是命?。 ?/strong>,直譯成書面語就是“猴子的命也是命啊”,意思是別催了,已經(jīng)忙到死了,別當我的命不是命。

粵語為何稱猴子為馬騮,猴和馬怎么扯上關系的呢?

▲圖源網(wǎng)絡

后來,這個Gag就衍生出了形態(tài)各異的表情包,憑借與人類高度相似的面部構造,以及疲憊的面部表情,這種又干又瘦的動物,完美詮釋了苦命打工仔的精神狀態(tài)。? ?

粵語為何稱猴子為馬騮,猴和馬怎么扯上關系的呢?

▲圖源網(wǎng)絡

其實,“嗎嘍”的正確寫法應該這個是“馬騮”,這是兩廣地區(qū)的粵語使用群體對猴子的稱呼。但是,和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動物,那粵語為什么會稱“猴子”為”馬騮”呢?

一種說法是,古人相信在馬棚中養(yǎng)只猴子,馬就不會感染瘟疫,所以猴子又叫馬騮,意為“將馬留住”。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用一本失傳的《馬經(jīng)》,里面也有類似的記載:“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據(jù)說,母猴的經(jīng)血流到馬的飼料上,馬吃完之后就不會患上馬瘟。

而《西游記》中,孫悟空上天宮后,被玉帝安排去養(yǎng)馬,官職叫“弼馬溫”,其實就是“辟馬瘟”的諧音。

粵語為何稱猴子為馬騮,猴和馬怎么扯上關系的呢?

▲圖源網(wǎng)絡

而另一種說法是,“馬騮”是古漢語“猱”字的反切音。翻查上古典籍,我們會發(fā)現(xiàn)“猴”字并不常見,古人更多使用“猱”“”猿”等字來指代這種動物。后來,“猱”字逐漸沒人使用,反而”馬騮”這個詞卻繼續(xù)得以留存。

更有趣的是,“馬騮”這一詞匯在古代的使用并不限于嶺南,而是通行大江南北。? ?

宋朝趙彥衛(wèi)在《云麓漫鈔》中寫道“北人諺語曰胡孫為馬流”。這里的胡孫和馬流都是指猴子,有學者認為“馬流”“馬騮”是同詞異形,即一個詞的兩種寫法。而“馬流”非但不是嶺南的特色詞匯,反而屬于“北人諺語”。

粵語為何稱猴子為馬騮,猴和馬怎么扯上關系的呢?

▲圖源網(wǎng)絡

還有《西游記》第十五回中寫道,孫悟空被觀音菩薩娘娘大罵:“你這個大膽的馬流,村愚的赤尻!”而《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江蘇人,不是嶺南人,他恐怕是不會粵語的。

粵語為何稱猴子為馬騮,猴和馬怎么扯上關系的呢?

▲圖源網(wǎng)絡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馬騮”這個詞并沒有被現(xiàn)代普通話所沿用,反而保留了在粵語當中,可見“粵語是古漢語的活化石”的說法不無道理。

各位自己友,

你還知道哪些粵語中有趣的動物稱呼?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