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打了一針疫苗,你的界面將擁有藍獅頭和藍色邊框;如果你打了兩針,你就擁有紅獅頭和金色邊框。
之前穗康碼上線,用市花紅棉花作圖案,這次粵康碼用了醒獅,那醒獅就是廣東省的代表。
醒獅到底有什么來頭,能夠代表整個廣東省?這還得從遙遠的西漢說起……
01
中國不產(chǎn)獅子,但為何愛舞獅?
有人說,有華人處,必有舞獅。因為在華人社會里面,每逢有節(jié)日慶典,總會邀請獅隊到場表演助興,熱鬧一番。不過,大家又有沒有想過,中國歷史上并不是一個原產(chǎn)獅子的地方,為什么卻又孕育出舞獅這種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和文化呢?
關(guān)于舞獅的起源,常常眾說紛紜,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民間傳說。
可考據(jù)的是,中國人首次見到獅子,應(yīng)該在約兩千年前的漢朝。有歷史記載,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后,天竺和獅子國都曾向漢朝宮廷進貢過獅子。
另外,獅子被中國民間認為是瑞獸,很可能也與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有關(guān),因為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薩是以騎獅的形象宣揚佛法。
▲瑞獸,圖源網(wǎng)絡(luò)
而舞獅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要遲至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魏宮廷與南方的劉宋軍隊都有用舞獅助興或助陣的記載。
舞獅真正成型應(yīng)該在唐代,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見階前出現(xiàn)一只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在滾球,姿態(tài)威武,醒來就命近臣按照他夢中瑞獸的模樣制造出來,同時讓樂部用雄壯的鑼鼓配樂編成舞蹈。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在《西涼伎》這首詩中寫道 “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棠緸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鼓舞跳粱前致辭?!?strong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里面描繪的舞獅,是不是已經(jīng)與我們今日見到的舞獅很相似呢?
▲西涼伎,圖源網(wǎng)絡(luò)
總的來說,舞獅是外來文化輸入中國后,在歷朝歷代的宮廷、軍隊、民間中各自演繹又互相融合后的文化產(chǎn)物,所以我們才看到無論是中式的石獅子還是舞獅的獅頭,和真實獅子相比已經(jīng)多了很多夸張的藝術(shù)化加工了。
02
南獅為什么被稱為醒獅?
歷經(jīng)千年的發(fā)展,舞獅在中國演變成為北獅和南獅兩大派別,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在華南及海外華人社區(qū)較為流行。一般認為北獅重技,南獅重意,但其實技藝上近年兩者都有很多融合。
▲上圖為北獅,下圖為南獅
南獅因為起源成型于廣東,所以又被稱為廣東獅,但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醒獅”。那么醒獅的名字是怎樣來的呢?
原來,古代中國皇帝認為獅子是瑞獸,所以將舞獅稱為瑞獅,意即可以帶來吉祥的獅子。但在粵語里面,“瑞”和睡覺的“睡”字就同音,說“瑞獅”聽起來就像在睡覺的獅子。
傳聞,歐洲的征服者拿破侖在晚年被流放時,曾對中國有過一番評論。他說:“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fā)抖?!?/strong>
這番評論并沒有在史書中找到可靠記載,但在中國清末民初卻流傳甚廣,因為當時清廷腐敗不堪,中國屢遭列強掠奪,很多革命者就拿這番話來激勵同胞。
廣東作為中國近代革命的發(fā)源地,許多革命者也將舞獅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作為號召革命推翻清廷的符號,將南獅稱為“醒獅”,表示睡獅已醒,呼喚民眾,警醒中國。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經(jīng)典的香港電視劇《霍元甲》呢?主題曲開頭的歌詞就是“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很好地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
由此,醒獅就逐漸成為對廣東獅的稱謂了。
03
醒獅為什么會分成不同顏色?
之前提過,舞獅分北獅和南獅兩大派別。北獅起舞時往往成雙成對,分為一雌一雄,這個比較好理解,但為什么南獅,也就是醒獅卻沒有分雌雄,而是分成不同顏色呢?不同顏色又有什么寓意呢?
原來,醒獅的顏色和裝飾是以在民間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中的蜀漢英雄為依據(jù)設(shè)計的,包括了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這一王五將,但最常見的就是劉關(guān)張這三個結(jié)義兄弟。
劉備獅是黃彩花面、白須黃獅身,寓意有如劉備般擁有王者之風(fēng);
關(guān)羽獅是紅面、黑長須紅黑獅身,寓意有如關(guān)公般忠肝義膽;
張飛獅是黑白面、黑短須、青鼻鐵角、藍耳朵,寓意有如張飛般勇敢威猛。
不同的獅子,起舞上也有講究:舞劉備獅要莊重大方,表現(xiàn)出王者之氣,不能做翻筋頭、呲牙露齒等挑戰(zhàn)性的動作;舞關(guān)公獅則要把關(guān)公智勇雙全、重信義講骨氣的大將氣度舞出來;舞張飛獅則要舞出張飛勇猛好斗、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氣概。
所以,在什么場合,就會派什么獅子出場。如果迎接貴賓,就用劉備獅,寓意有權(quán)有勢;如果商鋪開業(yè),就用關(guān)羽獅,因為關(guān)公被認為是武財神。而張飛獅,一般在比賽競技場合才見到,因為張飛勇猛,所以張飛獅被喻為是斗師。
在舊時,如果人家搞慶典,你卻派一只張飛獅去舞,就會被認為是前來挑釁踢館,對方也會派出一只張飛獅與你相斗,分分鐘會引發(fā)兩派武斗。
這種情景,我們經(jīng)常從過去黃飛鴻一類的武打電影中看到。
時至今日,舞獅已經(jīng)有專業(yè)的比賽讓各個獅隊同場競技,無論輸贏,大家都心服口服,無需再動刀動槍了。
04
粵語中的醒獅文化
近代以來,醒獅成為了在廣東人的各種節(jié)日慶典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因此醒獅中的很多術(shù)語也成為了粵語的非常常用詞匯。
例如,粵語中把搞岀一堆麻煩事叫“搞岀個大頭佛”。
大頭佛,就是醒獅表演中在前面頭戴面具手執(zhí)葵扇的引路角色,他在前面走,后面就跟著獅子和敲鑼打鼓的整個獅隊,乃至圍觀的一大群人。看起來,那么大群人都是由“大頭佛”引來的,由此引申出來用“大頭佛”比喻帶來了一大串麻煩。
又例如,“驚青”在粵語中表示一個人驚恐萬分的狀態(tài)。
因為醒獅有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叫采青,“青”是系著生菜的大利是,生菜寓意主人家“生財有道”,而大利是里面的錢則是主人給獅隊表演的報酬,采青就是獅子要通過一套表演動作登高把生菜大利是取下,包含“見青、驚青、采青、碎青、吐青”等,其中的“驚青”就是要模仿出獅子見到“青”的時候,那種被嚇了一大跳的姿態(tài)。
至于粵語中形容避不及待的“擒青”,就是指獅子沒有遵照表演流程,隨便舞幾下,就“飛禽大咬”般采下“青”匆匆結(jié)束。那么,主人家和圍觀的觀眾就會批評獅隊太過“擒青”了。
醒獅文化源遠而又博大,如果要講到面面俱全,恐怕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在這里我們只能挑幾個有趣的知識點和大家分享。
時至今日,醒獅已經(jīng)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而廣州本土創(chuàng)意設(shè)計團隊“自己友”,就以南粵醒獅文化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意粵語利是封,名為醒獅封,其中就包含了劉備、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六款,寓意仁厚、義氣、生猛、智慧、敬老、孝道。
最特別之處,每個醒獅封都可以通過手工DIY折成獅子頭掛飾,創(chuàng)意十足,因此在2020年就贏得了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創(chuàng)意設(shè)計大賽的銅獎。
各位自己友,
你們覺得醒獅能代表廣東嗎?
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觀點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