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3個“國際母語日”,主題為“利用技術促進多語言學習:挑戰(zhàn)與機遇”,旨在呼吁所有人盡其所能,捍衛(wèi)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提倡以母語為基礎的多語言教育。一方面科技進步能更好地記錄保存、傳播分析語言,另一方面也要警惕互聯(lián)網帶來的語言單一化的危險。
致辭中說到:“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特定的節(jié)奏,都有其處理和思考事物的特定方式。因此,學習或遺忘一種語言,并非僅僅是掌握或喪失一種交流方式,而是直面一整個世界的出現或逝去?!?/p>
巧合的是,不久前的2月14日黎子流在順德龍山中學開學日發(fā)言時說到:“除了學英語以外,我提倡普通話和粵語雙語教學。”
也有不少的從事研究粵語和粵文化的教授,比如暨南大學的侯興泉教授提議:各級教育部門應把握好“雙減”的良機,增加粵語教學及粵文化的普及教育。
然而現實里,粵語在課堂上、校園里的地位依然十分尷尬。前有去年教師節(jié)前后某小學家長投訴老師上課時講粵語,后有自己友反映孩子在學校里不允許講粵語。
那么粵語在學校、老師、學生中,它到底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01
課堂上能不能使用粵語?
很多自己友可能會覺得,小時候我們的老師都是用粵語授課,在課堂講粵語是再自然不過了,怎么老師還能被投訴呢!
因為在2001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陸續(xù)推出,這些法律規(guī)定了在課堂教學時,科任老師的教學用語規(guī)定是普通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而且作為持證上崗的老師,也需要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拿到二甲或二乙以上的證書。
因此在上課期間,在傳授知識時使用普通話是所有學科老師的基本要求。
那么課外時間能不能使用地方語言呢?這在法律上沒有規(guī)定,一般來說“法無禁止即可為”,更何況不少學校也開展了粵語活動、粵語進校園活動,雙減下“5+2”的課后興趣課程也有粵語的蹤影,可見大家對課間時間使用和學粵語是支持的。
▲“5+2”課后托管課程展示,圖片截取自《今日最新聞》
教育部也多次發(fā)文稱,推廣普通話不是要消滅方言,對于方言不能過分干涉,公民有使用地方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權利。
正如總書記所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堅實根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粵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廣府文化的基因,新生代想要穩(wěn)腳跟,必然要努力傳承和使用自己的母語。
國務院也一再強調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文化: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將以傳承和保護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文化項目納入工程建設。
而《國家語言文字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也提出加強中華優(yōu)秀語言文化傳承與保護,明確要增強全社會的語言資源觀念和語言保護意識。
可見,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地方語言文化是能夠并駕齊驅的。
更不用說粵港澳大灣區(qū)融合的背景下,粵語作為多個城市通行的主導語言,對各地族群身份認同、促進構成共同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02
粵語不妨成為教學輔助手段
實際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中同樣也規(guī)定了,在教學需要時使用地方語言是被允許的。粵語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沉淀和鮮活生命力的語言,能書面化亦能現代化,在普通話教學出現困難時可及時予以補位。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例如說,普通話中“的地得”發(fā)音是一模一樣的,在聽覺上很難區(qū)分。而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硬灌輸語法內容,直接學形容詞、副詞等知識會比較難接受。但如果引入粵語輔助教學就不同了,因為在粵語里“的地得”都是不一樣的發(fā)音。
的:dik1
地:dei6
得:dak1
在用粵語翻譯句型后,明白“的地得”的不同后再引入語法原理講解,學生能夠更牢固更準確地記住這個知識。而且在往后的日子里,學生只要用粵語想一次就能避免犯這種低級語法錯誤。
粵語在語文文學的學上亦有幫助作用,例如粵語仍然保留著的“入聲”,朗誦詩詞讓同學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抑揚頓挫。記得在我上學時,我的老師就曾經讓會粵語的同學朗誦岳飛《滿江紅》,粵語所帶來的與眾不同的節(jié)奏和音調,立刻讓全班同學沸騰了,大家很容易就記住這首詩的內容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情感。
普通話是國家通用語言,有著溝通全國各地的人民,因而普通話作為主要授課語言是必然的,而我們所有人也應該好好學普通話。而粵語作為大灣區(qū)本地語言,日常生活里被使用也是必然的,那么粵語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不正是兼顧學習和生活雙贏的好結局嗎?
03
保護母語,從保護孩子學母語的機會開始
母語是什么?有的人認為是“人類出生后最早接觸、掌握的語言”,有的人認為母語是學校里學習的語言。但我認為母語應該是,孩童牙牙學語時母親抱在懷里、一字一句教導的話語。
每兩周,世界上至少有一種語言消失,隨著語言的死亡,講這些語言的人便會逐漸失去身份認同、忘卻母親在耳旁的呢喃。
“當一種語言消亡時,隨之消失的是一種觀察、感受和思考世界的方式,而文化多樣性也因此無可挽回地整體上走向枯竭。”
當我們的下一代不會粵語/客家話/潮汕話/上海話等等語言時,這不僅僅是不會講某種語言的問題,而是他們失去接觸和掌握燦爛的遺產、文化的機會,更是失去看世界的其中“一只眼睛”。
因而我們希望,保護母語不妨從保護下一代學母語的機會開始,創(chuàng)造一個能系統(tǒng)學粵語的良好語言環(huán)境。
各位自己友,
正值“母語日”大家想說些什么?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下自己的話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