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黑色圣誕之后,日本統(tǒng)治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成了香港人最慘痛的一段記憶,直到今天,甚至成了香港歷史的一個特殊符號,一個不會有任何歧義的專有“名詞”。老一輩的香港人在形容生活極艱難時,常會用一句口頭禪:“仲慘過三年零八個月嗰陣時。”意思是還慘過三年零八個月那時候,可見那三年零八個月在港人的記憶中,是多么悲慘的歲月。

淪陷后的香港,變成一人間地獄。1942年2月20日,日本的“香港占領地政府”正式成立,最高行政長官是總督,總督之下的行政首長為總務長官,負責協(xié)調和監(jiān)督政府各個部門,包括民治部、財政部、交通部、經濟部、報導部、管理部、外事部等機構。曾任關東軍參謀長的磯谷廉介中將出任首任日本港督,總督部設在中環(huán)的香港匯豐銀行總行大廈。軍事總部設在九龍半島酒店,憲兵總部設于香港島中環(huán)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憲兵隊隊長及負責防務的防衛(wèi)隊隊長,與總務長官同級。日本人還征召印度人和香港人當“憲查”,協(xié)助憲兵維持治安,搜捕抗日分子。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日軍在香港戒嚴的街道上巡邏

香港沒有成立華人的傀儡政府,最初由部分紳商成立一個名為“香港善后處理委員會”的過渡組織,以解決一些緊迫的社會和民生問題,如糧食供應和維持治安等。后來,在日本人的授意下,由華人組成“華民代表會”和“華民各界協(xié)議會”(俗稱“兩華會”),名義上代替了戰(zhàn)前的行政、立法兩局的角色,前者是磯谷廉介總督的咨詢機構,后者負責向前者提供意見,共同承擔“消除官民間隔閡”之責,實際上是協(xié)助日本人統(tǒng)治的傀儡組織,分別由香港社會名流羅旭和、周壽臣出任兩華會的主席。

為了表明香港已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占領地政府在香港島寶云山山頂興建一座忠靈塔,紀念陣亡的日軍,并使之成為香港的新地標。同時把香港改名為香島,以昭和十六年取代西歷紀年??偠桨l(fā)布的命令稱為“香督令”,凡以“港九”命名的團體,一律改以“香九”為名;主要的街道、公園、酒店、商店等,都換上了日本名字,昂船洲變成了向島,香港仔改為元香港,跑馬地馬場改為青葉峽競馬場,太子道改為鹿島通,皇后大道東變成了東明治通,德輔道西易名為西昭和通,半山般咸道改為西大正通,寶云路改為霧島通,半島酒店換上了東亞酒店的招牌,告羅士打酒店改為松原酒店,兵頭花園易名為大正公園,重慶市場改稱中興市場,英資百貨公司連卡佛改為松坂屋,《星島日報》易名為《香島日報》等。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日軍拘捕西方銀行家, 並將他們囚禁於中國旅館

占領地政府把香港劃分為十二區(qū),九龍劃分為十區(qū),每個區(qū)迫令一個當?shù)丶濕瞥鋈螀^(qū)政所所長,聽命于日本的憲兵部,負責地區(qū)的物資管理、米糧分配、戶口調查、街道衛(wèi)生、人口往來以及其他與華人有關的行政事務。夜間全港九實行宵禁,斷絕交通,如果有人在街上行走,隨時會被日軍開槍射殺。即使足不出戶,亦有可能禍從天降,日軍規(guī)定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張全家福照片,憲兵隨時登門檢查,按照片逐一核對良民證,萬一有人不在,就可以“通敵”罪名,把全家抓進憲兵部拷打,酷刑五花八門,包括用灌水至肚脹如鼓,然后用腳猛力踩踏肚皮,還有電刑、綁手吊起毒打等。從憲兵部經常深更半夜傳出被拷打者凄慘的嚎叫聲,令人毛骨悚然。相傳拔萃男書院成了日軍斬殺犯人的刑場。

日軍在香港設立了多所慰安所,強迫婦女做日軍泄欲的工具。最大規(guī)模的慰安所設于灣仔由分域街至菲林明道一帶的四層唐樓內,高級人員慰安所設于灣仔半山的“千歲館”。養(yǎng)和醫(yī)院院長李樹芬醫(yī)生,曾經寫過一本回憶錄,詳細記錄日軍強征婦女做慰安婦的暴行。他寫道:“江口上校(日本駐香港島軍官)的娼妓區(qū)域計劃,被迅速實施及發(fā)展,他提議以五百妓女作為日本皇軍的泄欲工具……”“我在灣仔中華旅館門前,發(fā)現(xiàn)養(yǎng)和醫(yī)院失去的救護車,我查問旅館要此車何用,答謂載運妓女至香港大學作檢查的……我見有不少日本兵在內,而妓女約有二百余人,這是一家供日軍土兵泄欲的妓院……”

日本人的計劃,是準備在香港建立500個慰安所,主要分布在灣仔駱克道一帶,中環(huán)、金鐘兵房及花園道口的舊美梨大樓、半山區(qū)、旺角,甚至人煙稀少的粉嶺都有。日軍竟然征用中學、教堂等處設立慰安所。在灣仔駱克道的多家慰安所內,就有一千多名慰安婦,除香港婦女外,還有從廣東各縣搶來的女性。不少慰安婦因不堪凌辱而自殺,或遭到拷打折磨,留下終身殘疾。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因為日本人并沒有把香港當作長久的殖民地經營,而只是作為太平洋戰(zhàn)爭的一個戰(zhàn)略要塞和南進的物資集散中樞,因此,他們對香港的經濟,是采取竭澤而漁的方式掠奪,所有“非中立國”的銀行在門口插上一塊“金融班管理”的牌子,就被沒收了;很多飯店、住宅、商店、公司、當鋪,特別是五金行和汽車行,日本人把“搜集部管理”的牌子一插,就歸他們所有了。倉庫存儲的物資被搶運回日本,日本人還發(fā)起“獻銅運動”,要求市民把家中的銅器獻出來。

香港(包括港島、九龍、新界)的一百五六十萬人口,被日本當局視為沉重負擔,民治部成立“歸鄉(xiāng)指導委員會”,計劃把一半人口強行趕入內地。第一年估計就有50萬人離港返鄉(xiāng)。這種遣散行動,一直持續(xù)到戰(zhàn)爭結束。每天在廣九線上,難民的隊伍,見首不見尾,拖男帶女,扶老攜幼,風餐露宿,恓恓惶惶,邁著蹣跚的步伐,朝著暮色昏暝的遠方走去。許多人因為饑餓、疾病、勞累、絕望,熬不下去,在半路上倒下就再也起不來了。被土匪襲擊、搶掠而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更不計其數(shù)。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在西區(qū)上船離港的市民

撤到韶關的廣東省政府原來制定了一個對歸僑的緊急救濟計劃,以三個月為一期。預計第一期的歸僑為15萬人,但到1942年2月,向政府登記的歸僑,已達44萬人。比預定人數(shù)增加兩倍,沒有向政府登記的、或回到淪陷區(qū)生活的,更不知凡幾,其中不少就是被強制疏散的香港人。到1945年,香港的人口僅余60萬。

然而,即使人口大大減少,但由于戰(zhàn)爭期間,正常的商貿活動幾乎斷絕,糧食供應逐漸困難。1943 年以后,為了解決糧荒問題,憲兵隊甚至當街隨意抓人,強行押解出境。還有大約兩萬名香港人和兩萬名中國內地人,被日軍強行押到海南島開礦,受盡虐待。在非人的環(huán)境中,成批成批死亡,到日投降時,海南島的兩萬名華工,僅5000人幸存。

占領地政府以港英政府腐敗,港幣幣值沒有保證為由,宣布在香港使用軍用手票,代替港幣。最初的比率是1比1;沒多久就貶到1比2,即1元軍票兌換2元港幣;1942年10月改為1比4;到1943年6月30日全面禁止港幣流通,規(guī)定港人在限期內向臺灣銀行按1比4的定率兌換軍票,嚴禁除軍票以外的貨幣流通,甚至強迫港人將外幣、黃金、珠寶兌換成軍票,違者嚴懲不貸。但最可怕的是,這些軍票都是沒有準備金的,與白紙無異,強行兌換港幣,等同強盜搶劫,許多家庭一夜之間,從小康淪為赤貧。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日軍發(fā)行的軍用手票

日軍對全港的糧食供應實行管制,規(guī)定每人每天只配給六兩四錢(十六兩秤)大米,即每餐三兩二錢米。其他副食品如油、糖、食鹽等,亦采配給制度。及至戰(zhàn)爭后期,日本在戰(zhàn)場上漸漸處于下風,日子愈來愈不好過,香港受到嚴密封鎖,糧食供應變得緊張,占領地政府改變配給制度,普通市民停止配給大米,改配綠豆,只有公務員和一些與戰(zhàn)爭相關的重要工廠的工人、修筑工事的泥工,才可獲得大米配給。

1943年5月與19411年9月相比,砂糖價格漲19倍,食油漲15倍,大米漲10倍。到后期,漲風更是如脫韁野馬一樣,一路狂奔。在一些奸商囤積居奇的操弄下,市面米價暴漲,每斤從幾元飛漲至兩百多元,有如“白色恐怖”,人人談米色變。饑民搶食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港人的生活,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街頭巷尾,時時可以看見餓死的人,橫尸道旁;市場運凍豬肉的車,都被征用來運死尸了。

一些駭人聽聞的謠言,在市井流傳散布,據(jù)說有人把新鮮尸體,割肉當豬肉出售,又哄傳上海街有云吞鋪,以人肉作餡包云吞;也有市民在臘腸中發(fā)現(xiàn)類似兒童手指的物體。筲箕灣曾經發(fā)生這樣恐怖的事情:一個年輕女人餓倒在街頭,沒有咽氣,但她的大腿肉、胸肉和其他部位的肉已被人割去,眼睛還在一眨一眨。聽者無不毛發(fā)倒豎。那些街市的阿嬸阿婆都有經驗,買豬肉一定要連皮的,否則分不清是人肉還是豬肉。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一所“總督部指定白米配給所”

根據(jù)天主教香港教區(qū)檔案披露的數(shù)字,志愿者每天在香港市區(qū)街道上收集到300至400具無主餓殍,最高紀錄是一日收到731具。日占時期,因饑餓及所造成的衰竭、疾病而死亡的人數(shù),高達5萬多人。

日軍嫌戰(zhàn)俘消耗糧食,遂隨意虐待。留港的戰(zhàn)俘大都被迫從事如修建道路、擴建機場等苦役,白喉、腳氣病等非常流行,其中以深水埗戰(zhàn)俘營為甚,1942年便有一百多名戰(zhàn)俘因而死亡。

1942年5月19日,日軍集中營約一萬名囚犯被日憲兵送至西環(huán),押上19艘船,關閉在艙底,19艘船由一艘小型火輪船拖帶開行,出海不久即遇大風,日憲兵斬斷輪船拖纜,任由19艘船隨波漂流,最后14艘沉沒,約3000人葬身魚腹。另有一艘船亦破損嚴重,多人死傷。一些墜海者雖拼盡力氣游回岸邊,但因無人拯救,最后大部分都死在沙灘上。

除大米外,木柴也是憑證配給的。當時普通港人的日常生活,仍然以柴炭煮食為主,市面上供應的多是質量很差的雜柴,又稱“山打根柴”,但價錢卻貴得驚人,堪稱“炊瓊爇桂”。

然而,1943年以后,連山打根柴的來源也漸枯竭,獅子山上的林木被砍伐一光,只能靠新界和離島的山柴供應。于是,鼠竊狗偷之輩便盯上了筲箕灣、西彎河、灣仔大坑、西營盤、西環(huán)等地,那些被強制疏散走的人家遺下的住宅,趁人去樓空,破門而入,把門板、窗欞、樓板、桌椅、箱柜,甚至椽子、梁柱等木料,統(tǒng)統(tǒng)鋸斷盜走;有些山野荒墳,也被人掘開,劈爛棺木,當木柴出售牟利?;嗜蕰骸⒈永砹_士女書院、英皇書院等學校的桌椅均被拿走,許多書籍地圖冊簿,都被人偷出來當助燃的廢紙,論斤賤賣。由于燃油緊缺,電力只能有限供應,1943年總督部下令,晚上只許在20時至23時亮燈。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日軍在金馬倫山豎立的忠靈塔

雖然海牙《陸戰(zhàn)法規(guī)慣例條約》等國際法,明文禁止交戰(zhàn)各國對一切文化教育機構施行破壞,但在淪陷時期,香港文化教育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很多有名的學校如華仁書院、中央英童學校、香港圣公會的圣保羅女子中學、喇沙書院、圣士提反書院等,都被強行征用成為日軍的醫(yī)院或戰(zhàn)俘營。有些學校甚至被日軍當成斬殺犯人的刑場,如拔萃男書院,有些竟然被征用作慰安所,實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奇恥大辱。香港學生人數(shù)由1941年的11.8萬人跌至1945年的只有4000人,幾乎所有適學兒童都陷于失學。戰(zhàn)前香港有學校649所,日本人一來,關閉了615所,只剩下34所。

就在這僅有的34所學校里,推行的也是清一式的皇民教育。日語被規(guī)定為必修課程,中小學每周須教授日語四小時,英語則被禁止。日本的文化禮節(jié)及國情等,也都成了學校的主要教授內容,在高小的中文科課文中,塞滿了鼓吹“大東亞榮圈”的《新生香港》《興亞進行曲》《從香港到東京》《日本刀》《忠靈塔》《日本的體育》等內容。

香港電視劇常說“三年零八個月”,真的不堪回首……

赤柱拘留營裡的俘虜

日本人還成立了六十多所日語講習所,鼓勵開辦私營的日語學校,規(guī)定凡日偽機構或日資企業(yè)招聘華人時,能說流利日語者,不但優(yōu)先錄用,還額外配給糧食。日本人強迫教師參加日語考試,不合格的須接受三個月的日語培訓,否則就要辭退。唯一的高等院校只有東亞學院一家。

直到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聯(lián)合發(fā)表《波茨坦公告》,迫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6日,日本的香港總督部宣布取消燈火管制,但依然實行宵禁。8月18日,商店和居民已紛紛掛起中國國旗。19日,香港前輔政務司詹遜從戰(zhàn)俘營中獲釋,宣稱奉英國政府殖民部指令,出任署理港督,與原香港政府被關在戰(zhàn)俘營中的官員組織臨時政府。23日,總督部宣稱,日本政府已接受《波茨坦公告》,在未接到指示之前,當局依然履行原有職務,暫時不遣散華人員工。29日,原港督楊慕琦在沈陽集中營獲釋,飛赴重慶。

9月1日,駐港英軍在中環(huán)皇后廣場舉行接管香港儀式。夏愨出任總督,詹遜出任副總督兼軍政委員會委員長,組成了臨時的軍政府。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字投降。9月4日,英軍接收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