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東南角北大街,距離廣州約17千米。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園占地總面積約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漢族園林建筑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余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臺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于方圓三百步之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漢民族文化特色,表現(xiàn)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宇宙觀。

鄔氏人杰,余蔭流芳

余蔭山房的主人叫鄔彬,生于清朝道光年間。鄔家在當?shù)厥且粋€望族,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時,鄔氏族人從河源遷來此地,在此開枝散葉。說到這里要提提一個人,就是鄔大昕,他原本住在江西,少年時在河源游學,就地成家,宋政和二年(1112)中進士,任廣州僉判,僉判就是協(xié)助州長官處理政務及文書案牘的文官。因為做這官的原因,鄔氏就開始與廣州結緣。鄔大昕退官后,就居在廣州的白蓮池,那時的白蓮池即如今的西湖路附近,鄔大昕一住便是四代人。據(jù)講,現(xiàn)在西湖路藥洲里頭那塊九曜石,從前還有鄔大昕的題字。

鄔氏人杰,余蔭流芳

鄔彬

但鄔氏真正遷到南村,卻是南宋時候的事。鄔家的第五代人鄔鼐,遷到當時的番禺洲銀竹崗南邊居住。因為是崗之南,所以有了如今“南村”之名。為何在廣州城中住得好好的,卻要遷到南村呢?原因是因為這時候元兵攻入廣州,現(xiàn)在的番禺地面在當時是遠離城池,少受戰(zhàn)火的侵擾。不過,鄔家在這里算是比較后來的人馬,不是十分壯大。

鄔氏人杰,余蔭流芳

南村鎮(zhèn)

直到清代,鄔氏才開始發(fā)跡。因為這一時期,南村鄔姓逐漸取得了萬頃沙等番禺南部地區(qū)大量沙田的開發(fā)權,集聚了豐厚的財產(chǎn)。就在這種情況下,又出現(xiàn)了鄔鳴謙這位人物,他甚會經(jīng)營族中的田產(chǎn),并且為祠堂、祖先墓地的修建勞心勞力,令到南村鄔氏迅速強大,而且人心團結,社會影響力提高。鄔鳴謙的作為,可謂對以后村中人博取功名,奠定了物質(zhì)和文化基礎。

鄔氏人杰,余蔭流芳

到了鄔鳴謙兒子這一代,已是有相當?shù)纳鐣匚?。鄔夔飏活躍參加當?shù)貥I(yè)務,憑仗鴉片戰(zhàn)爭與紅巾之亂,數(shù)次捐資平糶、練勇、助餉,累計達到了四萬金。繼而又在各社團聯(lián)中獻計、向大吏獻計,還讓族中子弟活躍夾攻亂賊。因此,鄔家很被朝廷看重。

鄔氏人杰,余蔭流芳

鴉片戰(zhàn)爭

至于鄔彬,就是鄔鳴謙的孫子。其實到了鄔彬父親那一代,他們的士紳情結經(jīng)已很濃重,考中功名成了他們的夙愿。當然,鄔彬也相當之爭氣,在十九歲的時候就考了個縣試第一。但不知道是否后來考舉人遇到阻滯還是其他原因,他在咸豐年間,直接捐得一個從五品員外郎的官銜,而不是以舉人入仕。當時被派做刑部堂主事,這時他剛好3 0歲 。在咸豐五年(1855)的時候,他被加六級為通奉大夫,已是從二品的級別。他在京任職四年后回鄉(xiāng),一方面籌謀興建園林之事,一方面考取功名。果然,真讓他考中了舉人,這比捐官來得更光宗耀祖。族人馬上贈了他田地,也就是用著田地,他夢想的園林造成了。

鄔氏人杰,余蔭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