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元、中元分別有湯圓和神功戲,現(xiàn)代人還記得這兩個節(jié)日,而下元卻很少人知……
農歷十月十五,為下元節(jié),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亦係道教的重要節(jié)日,下元節(jié)紀念什么,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且待細說端詳……
? ?大禹治水
道教中相傳大禹為水官大帝,誕日為農歷十月十五日,即為下元節(jié)。
對,就是那個為了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勞模大禹!
大禹治水
禹的“老竇”?鯀[拼音:gǔn?粵語:gwan2]?搞了九年都不能平息的中原洪水泛濫,禹花了十三年的時間,終于消除了。
經過總結他爹失敗的經驗,禹以疏導為主,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 。治水期間,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樹立標桿,規(guī)劃水道,帶領治水的民工,逢山開山,遇洼筑堤,疏通水道,最終成功引洪入海。
大禹治水用的工具叫耒耜,就是個鏟子,可不是什么定海針。
禹得到了帝舜禪讓天子之位,最終成為了天下共主,創(chuàng)立了夏朝——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 ?三元大帝
相傳,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飛身到太虛極處,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陰,取清虛七氣,更于洞陰風澤中,取晨浩五氣,總吸入口中,與三焦合于一處。九九之期,覺其中融會貫通,結成靈胎圣體”。后分別于農歷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從中吐出三子。
強哥威武,演遍了三界偉人
三子降臨人間,就是三位傳說中的帝王堯、舜、禹。
?
堯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
舜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
禹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
?
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敬奉的三位天神。簡稱三官,又稱三元大帝、三元、三官帝君。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分別為天官、地君、水君的誕日,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
? ?廣州三元宮
廣州三元宮,位于越秀山南麓的應元路,是一座已有1600多年歷史的道教宮觀,主奉三官大帝。
鮑姑,名潛光(約公元309-363年)是中國古代4位(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yī)之一。她是晉代著名煉丹術家、精通灸法,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東晉元帝大興三年(公元320),南海郡太守,陳留(今河南開封)人鮑靚,為其女鮑姑(著名道學家葛洪之妻),在此興建修道場所,初名越崗院。鮑姑行醫(yī)濟世,救人無數(shù)。鮑姑仙逝后,人感其醫(yī)德善功,集資塑像,祀奉院內,是為鮑仙姑殿。三元宮里有一眼“鮑姑井”,為鮑姑行醫(yī)配藥用過的井,名為“虬龍古井”。
三元宮內的“虬龍古井”,人稱“鮑姑井”
唐時此地曾為佛教悟性寺,延至南漢,幾經興廢。
?
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欽天監(jiān)來穗巡視時云:天衛(wèi)三臺列宿,應運照臨穗城。越秀山氣勢雄厚,應將越岡院改為三元宮,以祀奉三元大帝,以應上天瑞氣。于是塑三元像于正殿,鮑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宮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廣州久旱。龍門正宗十二世玄嗣、羅浮山沖虛觀住持杜陽棟,應邀前來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為三元宮第一任住持。時杜募化監(jiān)工,大興土木,三元宮由此規(guī)模宏大壯觀,面積達800余井(1井為11.1平方米),成為道觀叢林,又為三元宮購置田產600多畝,即40多萬平方米,后被奉為本宮開山祖師。
1936年農歷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誕,參神者多達10余萬人??箲?zhàn)期間,道侶星散,僅余數(shù)人,再度冷落。日軍投降后,三元宮復興。1946年農歷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誕,參拜者如潮涌,連跪拜之地都難插足。
? ?下元節(jié)習俗
在古代,下元節(jié)還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在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二:“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庚辰,詔自今下元節(jié)宜如上元,并賜休假三日,著于令?!?/p>
這一天,民間一般有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兩大項活動,目的都是祈愿神靈。
在香港,一些廟宇寺觀亦會舉行拜懺儀式,并舉辦素筵招呼教友與游人。
? 小欖水色
歷史上小欖一帶,河涌交錯,多以舢板、小艇舟楫為主要交通工具,為此,小欖地區(qū)一帶由于地理和生活習俗的關系,從唐代開始便流行“水官解厄之辰”的民間宗教活動。
明代初葉,欖溪一李姓族人中,將中原地區(qū)的跑旱船、飄色等民間藝術溶匯于一體,開始在小欖下基一帶倡起水色民間藝術活動。
?
初時的水色,只是在原來“水官解厄之辰”基礎上進行改革,將法師道人乘坐的小艇,改為竹排或木排,以紙裱扎成金童玉女的紙人,豎于布滿招魂幡、紙燈籠等祭祀禮器物間,這種小船稱為“色船”,或稱為“色排”。傳統(tǒng)中有法師道人或族人用作法事或施舍衣物、食品的小艇則稱之為施船或誦經船。“色船”或“色排”,一般是拖在施船后面被動而行。
?
發(fā)展至明未清初,“水官解厄之辰”亦改為“水色”。童男童女替代了原有的紙扎人物,其裝扮亦改變?yōu)閭鹘y(tǒng)民間故事或典故的人物裝扮,色艇亦以五彩繽紛的彩旗織錦裝扮。
歷史上水色巡游活動,沿襲在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五日下元節(jié)時舉行,這主要是循“水官解厄之辰”的習俗而“出色”。直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小欖舉辦大型的“菊花大會”時,“水色”巡游時間隨之改變,而成為小欖菊花會的助興巡游活動,而是在菊花會期間幾乎每天都有“水色”表演。
小欖發(fā)展起水色匝旅游線路
時至今日,已經很少人記得下元節(jié)這個節(jié)日,一些典故、習俗亦在記憶中慢慢消逝,它們都是形成嶺南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值得回味和珍惜。如果你有更多關于南粵民風、民俗的小故事,不妨留言,我們將代為整理撰寫屬于您的“粵聞悅說”,并署上您的大名,期待您的分享!
注: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wǎng)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我嘅興趣,你嘅支持,
你嘅關注,我嘅動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