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條叫《啥是佩奇》的短片,在不少自己友的朋友圈“洗版”,這只被譽為粉紅色吹風筒的粉色豬妹,這次終于變成了一個真實的鼓風機了。
▲圖片來自《啥是佩奇》
視頻一出,各路網(wǎng)友又再一次齊聚一堂,繼續(xù)惡搞這只粉紅色吃蟻獸。
▲圖片來自微博
但在和吖鴨一樣的90后(甚至80、70后)廣州人眼中,小豬佩奇并不是真正能觸動我們的“豬”,陪伴著我們成長,帶給我們歡樂與失落的,其實是另外一只,在十幾年前紅了的“烚下烚下”的粉紅豬仔……
話說在1995年6月22日的香港九龍廣華醫(yī)院某病房上空,有一位孕婦臨盆,而此時一個膠兜飛到了這位太太的面前。
而為了紀念這個賜福的膠兜,這位孕婦決定用膠兜來給自己的小孩取名。
他,便是在2001年被搬上熒幕的,差點被叫麥膠的小朋友——麥兜。
有人說,麥兜是一部讓小孩看到童話,令大人熱淚盈眶的電影。各位自己友,如果現(xiàn)在再看一次麥兜,你會笑著看完,還是哭著看完呢?
麥兜的故事,發(fā)生在永遠不斷改造,破破爛爛的香港舊區(qū)里,廉價的公屋中,帶著濃濃的港片味道。
麥兜的創(chuàng)作者麥家碧、謝立文夫婦,畫了20多年,用魚蛋粉、菠蘿油,用充滿香港氣息的街景、地名,用一個草根的師奶媽媽形象,來構建一個小社會。
而電影中,最具本土認同感(同時被譽為“最趕客”)的,“沒有魚丸,也沒有粗面”的茶餐廳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教人“困lift”的時候要怎么做的校長。
為了鍛煉麥兜的口齒,麥太讓麥兜不斷練習急口令“郵差叔叔送信純熟迅速送出”,雖然最后麥兜都說成“叔叔碌竹……”(新推出的《麥太扭花臣》節(jié)目)
麥太也和我們的父母一樣,善于“恐嚇”我們。
雖然麥太沒有辦法帶麥兜去“藍天白云,水清沙幼”的馬爾代夫,但是麥太也用自己僅存的三千多元帶著麥兜去旅游。
而麥太的經(jīng)典節(jié)目《麥太世界》,里面的紙包雞,成功虜獲一眾對美食有追求的年輕人,想要試試自己到底是不是和麥太一樣“長氣”(而不是為了鍛煉廚藝)。
還有同樣長氣的黃秋生。
《麥兜故事》適逢奧運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取得金牌,而香港人到底是臘鴨和垃圾的問題,也終于得到了解答。
而麥兜當時為了麥太歡心而苦練的搶包手技能,也都因為茶樓不再賣大包,而落空。
而到此時,電影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對白終于出現(xiàn)了:
從2001年開始的《麥兜故事》,到2016年的《麥兜·飯寶奇兵》,在麥兜的故事里面,似乎都能找到自己的縮影。
雖然長大后的麥兜,眾望所歸沒有成為周潤發(fā),也沒有成為梁朝偉,依然胖,有力氣,大腳瓜,負資產(chǎn);但他似乎也在給人希望,無論失敗多少次,依然沒有被打倒。
有人看不懂麥兜,為什么這個畫風粗糙,內容不連貫的動畫,會被那么多人追捧?
是的,麥兜系列電影確實沒有華麗的畫面,故事內容也不連貫,敘事方式更是十分跳脫。
但我相信,只要經(jīng)歷過電影中那種渺小的市井生活的觀影人,都能感同身受,被電影中某一個畫面、某一句對白所感動。
電影中,那種在草根階層拼搏生存的畫面,一個雖然不聰明,但是善良正直的麥兜形象,一個充滿溫情和殘忍的故事,早就準備好成為失敗者,卻依然鍥而不舍地去付出,去生存,去生活,說的不正是我們自己嗎?
麥兜能成為我們的回憶,正是因為我們和麥兜一樣,在成長路上經(jīng)歷了不少相似的事情:曾經(jīng)也有來自父母望虎成龍的壓力,曾經(jīng)也聽過父母的善意謊言,當然也少不了父母的“恐嚇”。
我們和他一樣樂觀、“為食”,也曾經(jīng)感性,為得父母開心而努力奮斗,我們也同樣失望、失落,但到最后,我們都不可避免地平凡長大……
麥兜教了我們很多道理,我以為他會像柯南、蠟筆小新一樣不會長大,但最終他還是長大了,就像我們被迫長大一樣,不可避免地接受成人的世界。
雖然麥兜的電影已經(jīng)淡出我們的視線,而那個唱著“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的小豬也長大成人,但不可否認的在他陪著我們成長的歲月,麥兜帶給我們的歡樂與無奈一直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之中……
各位自己友
你還記得上一次看麥兜是什么時候嗎?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麥兜場景是哪一幕呢?
還有哪個豬年吉祥物想和我們分享?
快來留言一起過一個肥年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