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講《白門柳》,讀到里面一個細節(jié):錢謙益因為暗中幫阮大鋮復出的事被拆穿,搞得有點灰心喪氣。柳如是則提醒他,不用太在意所謂的士林清譽,復社的一幫書生只會嚷嚷,根本成不了什么事。


我們讀明末清初的歷史,會發(fā)現柳如是說的還真沒錯,當時所謂的士林,不論是東林還是復社,除了所謂的“清議”,也就是制造輿論之外,并沒有什么真本事,對于挽救明朝的命運基本上沒什么貢獻。


不管是對堅定支持馬士英的弘光皇帝,還是對清軍的刀槍,東林復社君子們的嘴皮子和筆上功夫,都毫無作用。


但在另一些情況下,輿論的力量卻可以很巨大。


例如前一陣子鬧得沸反盈天的徐州豐縣“鐵鏈女”一事,就是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令事件得到重視,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事人的處境,處理了一批當地負有責任的干部。雖然事情還沒有最后塵埃落定,公眾的疑問還有很多,但輿論在其中顯示的力量毋庸置疑。


又例如最近的俄烏之戰(zhàn),歐洲各國在本國內部巨大的輿論壓力之下,紛紛大力支持烏克蘭,德國甚至還放棄了堅持多年的限制軍費原則

。


那么,輿論到底是有用還是沒用呢?

這事兒還真得看聽的是誰。


大家如果聽過我講的《大清帝國》和《中國史話》,應該記得里面講到導致金圣嘆掉腦袋的“哭廟案”。


所謂“哭廟”,就是去當地孔子廟里投訴地方上的貪官污吏,屬于制造輿論事件。


在明朝,這一招還是挺好使的,當地的士紳和讀書人帶頭,普通百姓跟著起哄,會讓地方官府感到相當的壓力。這個壓力當然不是來自于這些起哄的士紳百姓,而是來自于更上層的官員甚至皇帝。萬一上級官員乃至皇帝聽說了這事,認為自己沒干好,那自己的前程就堪憂了,于是起碼有所收斂,地方吏治也會有所好轉。所以,“哭廟”在當地也算是個行之有效的老傳統(tǒng)了。


但到了清朝初年,皇帝是關外來了,對你們這幫整天說三道四的讀書人本來就不喜歡,你們現在還敢來哭廟投訴?自然是大棒伺候了。再加上這時候正是鰲拜當權,哪還跟你客氣?可憐金圣嘆就此嗚呼哀哉。


所以所謂輿論,如果是對管理者統(tǒng)治者提要求,那還真得看管理者統(tǒng)治者在不在意,如果他不在意,你再怎么吵也沒用,一不小心惹急了他直接翻臉,到時就真的“他有狼牙棒,你有天靈蓋”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管理者統(tǒng)治者需要求助于輿論的。例如二戰(zhàn)的時候,美國的民意一直抗拒參與戰(zhàn)爭,支持孤立主義。羅斯福雖然有心讓美國參戰(zhàn),卻是有心無力。只有等到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的輿論急轉直下,羅斯福才成功得到國會的支持,向日本宣戰(zhàn)。


所謂“輿論”,制造的是聲勢,影響的是人心,一旦人心皆向,則容易順勢而為。但輿論也好人心也好,短時間內總敵不過槍炮武力,所以面對的如果是不在乎民意民生只在于手中權力利益的獨夫和武力集團,那輿論終究不過是虛幻的力量。


輿論的力量不可低估,但對象是誰恐怕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