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梅州的張氏兄弟

古時嶺南有四大名鎮(zhèn):梅縣松口、潮汕澄海、順德杏壇、南雄珠璣。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qū))松口鎮(zhèn)有1200年歷史,地處閩粵要沖,水路發(fā)達,是明末清初閩粵贛地區(qū)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亦因此成為中國著名的僑鄉(xiāng)之一。

清咸豐元年(1851),張煜南(字榕軒)降生于松口鎮(zhèn)的圳頭村。盡管松口是人文秀區(qū),出過十幾位翰林、進士,但張煜南卻因家貧,無法完成學業(yè),早早就輟學經(jīng)商,在松口鎮(zhèn)做米谷生意,但因為本小利微,雖然忍苦耐勞,仍不足以維持一個大家庭的生活,他只好把店鋪交給弟弟張鴻南(字耀軒)打理,自己把腰布一扎,跟著一班朋友,遠赴南洋,到印尼的巴達維亞謀生。

最初他以客家同鄉(xiāng)關(guān)系,在大埔籍的富商張弼士門下打工。由于他做事勤勉敬慎,忠厚老實,深得老板喜愛和重用。幾年后,攢夠了資本自立門戶,1878年,張煜南與張弼士合作,在爪哇日惹創(chuàng)辦墾殖公司,經(jīng)營橡膠、椰子、咖啡和茶葉等。又開設萬永昌商號,經(jīng)營各類商品。張煜南先后投資數(shù)百萬荷盾,開辟了七八個橡膠園和茶葉加工場,在方圓百余里地的橡膠園里,有幾千人為張煜南打工。后來他又與張弼士合資創(chuàng)辦日惹銀行,方便了社會資金的籌措與融通,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棉蘭的煙園

不久,張煜南從巴達維亞來到棉蘭,租下在一大片土地,從嘉應老家招來一批鄉(xiāng)親,又在本地招了一批原住民,大家共同開墾荒地,播種施肥,引水灌溉,種植甘蔗、煙草和橡膠。1879年,張煜南把弟弟鴻南也招來棉蘭,兩兄弟同心協(xié)力,生意更上層樓。不久,張鴻南買下了一個荷蘭人經(jīng)營不善的種植園,又委任一位荷蘭人為其擁有的30多個種植園的總管,這是當?shù)氐谝粋€雇用歐洲人打工的華人種植園主。當時有人寫了這樣一首竹枝詞:

墾土為栽呂宋煙,招士先辦買山錢。收成利市真三倍,贏得洋銀十萬元。

張氏兄弟不僅辦種植園,還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從家鄉(xiāng)引進淡水魚苗,在各個種植園中為張氏兄弟打工的,既有華人,也有馬來人、爪哇人等,既有僑民,也有原住民,為當?shù)貏?chuàng)造了大量的就業(yè)機會。

俗話說,“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睆埵闲值荛_發(fā)棉蘭,風生水起的消息,產(chǎn)生了巨大的磁吸效應,荷蘭人、英國人、印度人、德國人、法國人,無不趨之若鶩,紛紛趕來,加入開發(fā),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張氏兄弟又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商機,未來棉蘭人口將會大幅增加,對房屋的需求必定會水漲船高,于是大舉投資房地產(chǎn),興建房屋,開辟公路,創(chuàng)辦自來水、電力等公用事業(yè),有一首竹枝詞贊張氏兄弟的商業(yè)眼光:

擇地經(jīng)營近水潯,樓臺四面屋當心;收租十倍人知否?一寸塵居一寸金。

張氏兄弟在棉蘭華僑中,成為眾星拱月的領袖人物,受到荷印殖民當局和清廷的重視。張煜南被荷印殖民當局提拔為甲必丹,張鴻南也被委任為雷珍蘭。光緒二十一年(1895),清廷駐新加坡總領事黃遵憲向朝廷舉薦張煜南為駐檳榔嶼副領事。黃遵憲也是客家人,在海外聽到了很多關(guān)于張氏兄弟的事跡,認為這樣的人才,應該為朝廷效力。檳榔嶼沒有正領事,張煜南以副職行使領事職權(quán)。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棉蘭獨立廣場旁邊的街道

照顧僑胞,無微不至

張煜南做生意得心應手,處理僑務也游刃有余,頗稱公正,得到僑胞的擁戴。此后,張煜南向祖國多有捐助,濟寒賑貧,救災恤患。光緒二十九年(1903)奉旨賞加頭品頂戴;光緒三十一年(1905)被授為花翎二品頂戴候補四品京堂。

張氏兄弟信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古訓,賺到了錢,一定要回饋社會。因此,他們對公益慈善事業(yè),非常熱心。在棉蘭,由于華人學校很少,華人子弟要學習中華文化,甚為困難,他們擔憂這樣下去,不出一兩代人,中華文化在海外很可能有本根斷絕之憂,于是便獨資興辦華人敦本學校和修建中華學校校舍,實施免費教育,培養(yǎng)莘莘華人學子。

從“敦本”這個校名,可以看出張氏兄弟樹人立德,敦本厚俗的辦學宗旨。他們還在棉蘭還興建了關(guān)帝廟、天后宮、觀音宮,每年的關(guān)帝誕、天后誕和觀音誕,人們都會來舉行隆重的慶祝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

張氏兄弟是日里中華商務總會的創(chuàng)辦人,這個組織專為華僑服務,比如代辦護照,方便歸國省親,以慰僑胞的鄉(xiāng)情,還協(xié)調(diào)華僑的商務,解決糾紛,排憂解難;又在棉蘭日里河上建造大鐵橋,以利交通;創(chuàng)立濟安醫(yī)院、麻瘋醫(yī)院,為貧困者施醫(yī)贈藥,免費治療等。1904年,張煜南獲得爪哇總督頒“柯士德獎章”。荷印殖民當局為紀念他開發(fā)棉蘭埠的功勛,將棉蘭一條繁華馬路命名為張榕軒路。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棉蘭的棉華幼兒園

受慈禧、光緒兩次召見

光緒二十三年(1897),張弼士應清廷之邀,回國籌辦中國通商銀行,臨行時把自己在南洋的所有生意委托張氏兄弟代管,張氏兄弟成為南洋最大的華僑財團之一。第二年,張鴻南與張弼士合作,在巴達維亞、亞齊創(chuàng)辦了“裕昌”和“廣?!眱杉逸喆?,從事棉蘭與檳榔嶼、新加坡、香港、上海之間的客貨兩運。

張煜南之所以有創(chuàng)辦輪船公司,緣于他乘坐德國輪船的一次不愉快經(jīng)歷。1878年,他與張弼士偕同一名德國家庭醫(yī)生等四人,乘船從巴達維亞到新加坡,他欲購買四張官艙票,但船公司只肯買一張給他,其余三張是統(tǒng)艙票,原因是他們一行四人中,只有德籍家庭醫(yī)生有資格坐官艙,華人不能坐,即使是富甲一方的巨商也白搭。這件事對張煜南刺激很深,促使他下決心創(chuàng)辦自己的輪船公司。荷蘭人的船公司曾千方百計想擠垮裕昌、廣福,但在張煜南的主持下,得到廣大華僑的傾力支持,終于沖破險灘,穩(wěn)占市場,寫下了一段華僑商戰(zhàn)的佳話。

19世紀末,國內(nèi)有識之士,把實業(yè)救國的主張,高唱入云。光緒二十五年(1899),張弼士由清廷委為佛山鐵路總辦,后調(diào)任督辦閩廣農(nóng)工路礦大臣,上疏《招商興辦鐵路》和《招徠僑商興辦鐵軌支路》。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張弼士力邀之下,張煜南踏上歸國之程。多少年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今日終于衣錦榮歸,然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難免有無限感慨。

張煜南奉旨進京,受到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的兩次接見。慈禧向他詳細了解南洋的地理與政治情況,華民在南洋的生活情形,詢問張煜南在南洋的經(jīng)商經(jīng)歷和賑捐數(shù)額。在第二次召見時,談到了興建鐵路的問題。張煜南向慈禧表示:“方今回家舉行新政,首以鐵路為大宗?!贝褥钜詾槿唬瑖诟浪貏e留意招商回國投資事宜。

眼光獨到,開辟潮汕鐵路

張煜南建議在韓江下游修建潮汕鐵路。當時潮州府城與汕頭埠商業(yè)繁盛,番夷輻輳,紅船云集,有“百載商埠”之稱,海上航運發(fā)達,但對內(nèi)交通卻十分不便,阻礙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英商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先后提出在此修建鐵路,均未獲當局批準。而張煜南提出用僑資興建,卻得到慈禧贊賞,要他“趕緊認真辦”。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通車典禮(1906.11)

陛辭出京后,張煜南星夜南返,召集廣東紳商制訂潮汕鐵路公司章程和籌組公司有關(guān)事宜。潮汕鐵路,南起汕頭,北迄潮安,全長39千米,后來又加筑了意溪支線,共42千米。沿途在庵埠、華美、彩塘、散巢、浮洋、楓溪等地設站,方便沿線民眾出行。干線、支線全部工程預計需300萬元。

張煜南懷著一個“鐵路救國”的夢想,不辭勞苦,四處奔走籌措,動員親友集資,張氏兄弟各投資100萬銀元,梅縣松口華僑富商謝夢池和廈門籍富商林麗生等共認股95萬銀元,不足之數(shù)由張氏兄弟包下。推舉張煜南為公司董事長、倡建首總理,謝、吳、林為倡建總理。鐵路的勘測設計,由著名工程師詹天佑負責。張煜南等聯(lián)名呈請朝廷商部批準潮汕鐵路立案。商部向光緒帝《奏請準辦潮汕鐵路折》,聲稱“遲之日久,恐有洋人覬覦”。呈上奏折翌日,光緒帝御批:“依議?!?/span>

這一年,張煜南正好五十大壽,慈禧太后題贈“壽”字書法條幅及一幅國畫“牡丹富貴圖”和玉如意,以示祝賀。

潮汕鐵路由光緒三十年(1904)動工興建,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全部干線完工通車,成為中國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自建成通車之日起,至1939年被日軍毀壞為止,共運營了33年。為了表彰張煜南修建潮汕鐵路的功績,朝廷特賞他三品京堂候補。光緒三十三年(1907),朝廷委派張煜南籌辦“長江實業(yè)”,旋又委為考察南洋商務大臣,負責南洋商務事宜;宣統(tǒng)元年(1909)奉旨賞給侍郎銜。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

張煜南擬定了種種振興僑務的計劃,正期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不意竟于1911在棉蘭遽爾謝世,春秋六十有一。消息傳回中國,人們無不為之惋嘆。出殯之日,棉蘭僑胞萬人空巷,列隊遠送,靈柩下葬于棉蘭的“茂榕園”。有一副挽聯(lián)高度評價了他一生的勞績:“潮汕辟路,日里殖民,中外失老成,豈徒淚灑葭莩,戕痛自關(guān)人物計;考察未終,實業(yè)待振,朝野方屬望,忽爾噩傳桑梓,公魂應向國家還?!?/span>

幫助家鄉(xiāng),一擲千金

張氏兄弟做生意,除了眼光遠大、魄力過人和精于計算之外,還有很重要一條,就是堅持。做生意如此,做慈善公益事業(yè)也是如此,擇善固執(zhí),決不三心二意。

和許多漂洋過海的老華僑一樣,張氏兄弟童年時接受正規(guī)學校教育不多,憑的是豐富的歷練,在商界立于不敗之地。他們這一輩人,家國觀念、使命感、責任心與憂患意識特別強烈,對國家的貧弱有切身體驗。也許這正是他們?nèi)蘸蠛阋哉衽d斯文為己任,格外關(guān)注教育、樂于資助文化教育的原因之一。

張煜南曾捐獻8萬兩銀子給廣州一所高級中學作基金,捐資4000光洋給梅縣松口公學(今松口中學),又資助溪南公立小學等;并曾捐贈10萬元給香港大學,以張鴻南(耀軒)名義捐建嶺南大學一座兩層的“耀軒樓”(在今中山大學校園內(nèi))。

光緒二十四年(1898)翰林院檢討溫仲和總纂編成《光緒朝嘉應州志》12本32卷,張氏兄弟出資助其刊印。張氏兄弟又于1901年和1911年分別出資輯錄嘉應五屬從宋代至清代400多位先賢的遺詩,編成《梅水詩傳·初集》《梅水詩傳?續(xù)集》共13卷。張煜南還曾經(jīng)資助嘉應著名女詩人葉璧華出版其作品《古香閣詩集》。張鴻南獨資創(chuàng)辦了《蘇門答臘華巫雙語日報》,聘請興寧籍華人學者劉士木擔任經(jīng)理,對促進華巫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良好作用。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從美國進口的燃煤火車

1917年,民國政府教育部特派黃炎培、林鼎華到南洋考察華僑辦學情況,嘉獎積極熱心、卓有成績者。由大總統(tǒng)馮國璋題頒“勸學有方”匾額一方給張鴻南,以表彰他具有遠識,振興僑學,功績卓著。

張煜南擔任了兩年檳榔嶼副領事,離任后親自輯錄《海國公余輯錄》6卷及撰寫《海國公余雜著》3卷,詳述檳榔嶼的古今地名沿革及他在任職期間所了解到的風俗民情,記錄了大清朝廷加設各地使館文件及世界各國概況,收錄了洋務派大臣李鴻章、張之洞、薛福成等人的奏章,還有一些南洋華僑的詩詞,為中國了解海外世界以及華僑了解祖國的情況,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參考資料。

張氏兄弟在家鄉(xiāng)設立松口、汕頭樂善社,扶危濟困,幫助窮人;捐資興修家鄉(xiāng)的水利,梅縣松源河口、盤安石橋、松口南岸的幾百米河堤、福建龍巖建峰橋、五星橋等,他們都捐了巨資;還資助過上海廣東紅十字會、廣東深水浦醫(yī)院、香港東華醫(yī)院等。張鴻南先后被清廷授為花翎三品卿銜江西補用知府、四品京堂候補、三品京堂及南洋商務考察欽差大臣。

1910年前后,張鴻南與巴達維亞的瑪腰許金安、甲必丹李全俊合作,共同籌辦中華銀行,把張氏兄弟的生意擴展到蘇門答臘、爪哇各地。張煜南逝世后,棉蘭甲必丹遺缺由張鴻南繼任,不久又升任瑪腰。這時,張鴻南擁有5000萬盾身家,在棉蘭說起“雄視一方的張瑪腰”,婦孺皆知,與新加坡的陸佑和中爪哇的黃仲涵并稱為東南亞華僑三大巨富。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長江成為戰(zhàn)區(qū),張氏兄弟的長江實業(yè)損失慘重,瀕臨停業(yè)。張而偏偏為時兄長張煜南又遽歸道山,張鴻南獨力支撐起這個危局,在他的動員之下,南洋華僑同心協(xié)力,共助長江實業(yè)渡過難關(guān)。

兩個客家人,一條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兌換劵上的張煜南、張鴻南頭像

當孫中山在南洋籌集革命資金,發(fā)動反清起義時,同盟會員謝逸橋利用松口同鄉(xiāng)的關(guān)系,找到張氏兄弟,請他們伸出援手。張鴻南在了解孫中山的政治主張后,大表贊同,立即捐出大筆資金,供同盟會革命之用。1912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特為張鴻南親筆題贈“博愛”大字一幅,表彰他對革命的支持。1913年,民國政府農(nóng)商部聘張鴻南為高等顧問,為國事籌策獻議。并由民國政府頒發(fā)“急公好義”牌匾,賞授三等嘉禾勛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由于局勢動蕩,南洋工商業(yè)深受拖累,凋敝不堪,印尼許多商家(包括荷蘭商人)都在席卷而至的倒閉潮中,紛紛翻船。而張鴻南財雄勢大,經(jīng)營穩(wěn)健,就像中流砥柱,巋然不動,并且以瑪腰身份,協(xié)助商家穩(wěn)定市場,抱團過冬,因此,棉蘭市的經(jīng)濟得以一枝獨秀,1915年,荷印殖民當局為此給張鴻南頒贈“政治博士”榮銜,這是獲此榮銜的華人第一人。

1916年,荷印殖民當局聘張鴻南為高等顧問,凡有重大政策的制訂,必詢其意見。荷印殖民當局為統(tǒng)一事權(quán),改革官制,所有華人官銜甲必丹、瑪腰等,一并取消,唯獨張鴻南所在的日里區(qū)甲必丹、瑪腰得以保留,足見當局對張鴻南的欽敬尊重。當年,張鴻南在棉蘭舉行從政三十年慶典,一時金紫銀青,冠蓋云集,中國也派出特使參加。從荷印、英屬各地政商要人,紛紛前來道賀,上海、香港、天津、漢口、云南、廣州、倫敦、巴黎、柏林等地的賀電,如雪花般飛來,極盡榮耀。

1921年2月,張鴻南逝世于棉蘭市,與兄長一樣,享壽61歲。靈柩下葬于棉蘭胡魯骨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