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廣州人不斷努力,開湖泊,挖濠涌,浚河道,修水利,其原動力,大都是為了阻擋咸水灌城。但每年的咸潮,還是如期而至。
?
挖井,挖井,深挖井
到了唐代,人們孜孜不倦地挖井。唐天寶元年(742),劉巨麟出任南海太守時,就在城外挖了四口井。《唐地理志》稱:“今城內(nèi)之日泉井、月泉井、流水井、乾明井,即唐時四井也。”日泉井的位置,大約在詩書路、百靈路附近,宋代的《輿地記》說,每晨日出,井中輒有一日影。月泉井則在鹽倉街附近,明嘉靖朝《廣東通志》稱:“月泉,在鹽倉街,即古月華樓。舊志云:月出則照映井底,與日井相望。”乾明井有人說在法性寺(光孝寺)西廊,與達(dá)摩井混為一談了,劉巨麟可能是浚繕,而不是新掘。流水井在西湖東岸,今西湖路流水井街內(nèi)。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劉巨麟挖的四井是日井、月井、星井、乾明井。星井在西城外繡衣紡,即西來初地的五眼井。
?
西來初地的五眼井
唐開成年間(836—840),盧鈞出任廣州刺史、嶺南節(jié)度使。他在全城發(fā)起募役,開展整治甘泉池工程。從甘溪的源頭開始,濬繕涌渠,疏鑿河床,清除甘泉池的淤泥,加固堤岸;湖畔栽種花草樹木,興建亭臺樓閣。地雖不廣,但周圍綠水,八面青山,亦有可觀之處,命名為“菊湖”。甘泉池不僅變成一處游玩的景勝,還給附近農(nóng)田供水灌溉。在宋代的羊城八景之中,留下了“菊湖云影”一景。當(dāng)盧鈞離任時,廣州的老百姓依依不舍,向官府請求為他建生祠。
?
宋代羊城八景
扶胥浴日
石門返照
海山曉霽
珠江秋月
菊湖云影
蒲間濂泉
光孝菩提
大通煙雨
蘇軾想搞自來水
?
兩百多年以后,北宋紹圣元年(1094),蘇軾被貶往惠州,路過廣州,他是美食家,味覺特別敏銳。他被廣州的咸水嚇著了,這樣的水如何下咽。他請人浚繕元妙觀里的水井,希望改善水質(zhì)。挖井時挖出了一石龜,所以又叫“石龜泉”。這口井因蘇東坡一顧而價增,暴得大名,但水質(zhì)其實并不太好。黃諫在廣州尋找優(yōu)質(zhì)水源時,曾慕名品嘗,失望地表示:“蘇東坡浚井元妙觀,飲之亦不甚佳?!?/span>
被黃諫看得上的學(xué)士泉、九龍泉、泰泉、蒲澗簾泉,都遠(yuǎn)離城區(qū),取水不便。離城最近的,唯有越王井,但長年被官府霸占,輪不到民眾享用。一位羅浮山道士告訴蘇軾:“廣州一城人好飲咸苦水,春夏疾疫時多所損矣。惟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即越秀山)井水,貧下何由得?!?/span>
但道士又悄聲對蘇軾說,他有一個解決之法。蒲澗離廣州不過二十里,可以借助白云山的地勢,把水引入城里?!叭粲趲r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續(xù)處,以麻纏之,漆涂之,隨地高下,直入城中。又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為小石槽以便汲者?!彼ㄙM者,不過是砍一批竹子做輸水管,再用葵茅苫蓋住二十里長的管道而已,“大約不過費數(shù)百千”,便可一勞永逸解決咸水問題。
聽起來是異想天開,但蘇軾深感興趣,他以前在杭州西湖搞過水利,有點經(jīng)驗,認(rèn)為方案可行,即使失敗,損失也不大。但現(xiàn)在他的身份,是一個天涯謫客,不在其位,難謀其政,雖然“費數(shù)百千”的小工程,亦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把方案力薦給廣州太守王敏仲,希望他聘用羅浮山道士去做這個工程,后來還專門寫信給王敏仲,對怎么防止管道淤塞,提出具體辦法??上У阶詈蟛涣肆酥瑥V州人要飲用自來水,還要再等八百四十年。
?
蒲澗
蘇軾在天慶觀挖過的那口井,后來成了每個到天慶觀的人,必去瞻仰的景點。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方大琮發(fā)現(xiàn)井有點淤塞了,于是重新疏浚,并從別的寺院移來一道鐵井欄,把井圍起來,免得人們往井里亂丟東西。他寫了一篇《鐵井欄銘》紀(jì)其事:“眾妙堂,東有泉;經(jīng)品嘗,眉山仙。名去堂,井不遷。宋淳祐,越五年。方大琮,來莆田。去者還,人耶天。得古欄,和名鐫;澤物遠(yuǎn),與坡傳?!睂W(xué)士李昴英后來也到天慶觀游覽,并照例要參觀這口井,他留下一篇續(xù)銘:“考經(jīng)云,坡記成;名非古,堂遂輕;兩翁像,久晦明。偉方公,舊觀仍。取彼欄,護(hù)此泓。新作蓋,環(huán)以銘。遺千年,飲清泠。續(xù)銘誰?李昴英?!便懺~中提到的“兩翁像”,指當(dāng)時在天慶觀中有蘇軾與方大琮像。雖然這口井因蘇軾而聞名,但咸潮期間,它也一樣是咸的。
有人認(rèn)為,宋代以后,大海已遠(yuǎn)離廣州,海潮不再抵達(dá),廣州水井亦漸擺脫咸潮的影響。到晚明時,井水秋咸問題,基本消除。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刑部主事王臨亨來廣東辦案,聲稱“居廣城三月,水亦在在可飲”,便是最好的證明。然而,查一查王臨亨的行程記錄,他到廣州的時間,是仲春二月中旬以后,木棉花已經(jīng)盛開。咸潮發(fā)生時間,一般是冬月至獻(xiàn)歲。王臨亨來時,咸潮已過,當(dāng)然覺得“水亦在在可飲”了。事實上,同為明人的黃諫,仍然覺得廣州“城中井水多咸苦”。顯見咸水問題遠(yuǎn)遠(yuǎn)沒有解決,宋代沒解決,明代沒解決,甚至到清代也沒有解決。
?
揚(yáng)箕、天河、冼村爭水公案
城里的生活,靠水井、湖泊和山泉,還可勉強(qiáng)應(yīng)付,但鄉(xiāng)村灌溉農(nóng)田用水量大,關(guān)系一年收成,矛盾便更加尖銳了。廣州城郊不時因爭水灌溉而發(fā)生械斗。城東簸箕村(今揚(yáng)箕村)的玉虛宮,便立著《詳奉各憲斷定三圳輪灌陂水日期碑記》和《奉憲均斷三鄉(xiāng)碑文》兩方清代的石碑,記錄著清代簸箕村、大水圳(今天河村)和冼村爭水的一段公案。
玉虛宮
《詳奉各憲斷定三圳輪灌陂水日期碑記》?
簸箕村與大水圳、冼村相鄰,田地也互相交錯,長年共用沙河水灌溉農(nóng)田。大水圳處于上游,冼村處于中游,簸箕村處于下游,這三條村因為爭水,吵吵鬧鬧,不知多少代人了。清康熙年間(1662—1722),三村先后在沙河涌下游建造陂閘,攔截沙河水,實現(xiàn)截流儲水,開圳引灌。乾隆二十三年(1713),楊箕村民又集資在雙復(fù)橋下游,建造陂閘,設(shè)三度人工排洪的水閘,歷時一年竣工,受益農(nóng)田一千六百畝。大水圳為上陂頭,冼村為中陂頭,簸箕村為下陂頭。番禺縣令曾作裁斷,大水圳與簸箕輪流灌溉,大水圳截灌兩日,然后簸箕村也決開基口放水兩日,周而復(fù)始。由縣衙弄發(fā)碑文,勒石銘碑,永遠(yuǎn)遵守,但碑文并未提及冼村如何輪灌。
乾隆六年(1741)夏歷七八月間,廣州大旱,沙河水量減少。為取水灌溉,冼村在中陂堵截河道,造成下陂缺水,有簸箕村民去掘開中陂時,被冼村村民拿獲,扭送官府,兩村矛盾激化。冼村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家,路經(jīng)簸箕村,被村民包圍毆打報復(fù)。冼村大為憤怒,鳴鑼聚眾,抄起鋤頭扁擔(dān),準(zhǔn)備與簸箕村民大打一場。簸箕村民向廣州府控告冼村有“吹角擔(dān)旗、毀苗封莊”等事。
案件經(jīng)廣州府知府、提刑按察使司、廣東巡撫批轉(zhuǎn)番禺縣署審理。乾隆七年(1742)六月,番禺知縣裁斷,冼村的田地與上下陂都有交錯,他們沒有提出分日灌溉,是故意含糊,企圖坐收漁利,擅自截斷中陂水流,致簸箕村斷水,又鳴鑼糾眾,意圖斗毆,實屬理虧,但簸箕村說他們“吹角擔(dān)旗、毀苗封莊”,則是夸大其辭,架詞上瀆,又毆打冼村村民,也是不對。雙方各打三十大板。官府判決,三陂輪流灌溉,各取水二日。上陂之水同灌上陂之田,中陂之水同灌中陂之田,下陂之水同灌下陂之田,不得越取別陂之水,復(fù)起爭端。按陂次第輪流,周而復(fù)始。勒碑為記,永遠(yuǎn)遵守。
但到乾隆九年(1744),三村為爭水又起爭端。上陂大水圳的田畝地勢最高,沙河水位較低,不用水車抽水無法灌溉,但冼村則控告大水圳用水車引灌后,中陂更加缺水了,請求官府禁止上陂使用水車。這引起了下陂簸箕村的抗議。于是三村的爭水官司又打到了縣衙。官府派人到三村實地查勘后,再次作出判決,三村依舊輪流取水,每村二日,上陂大水圳多添一日,灌溉坐落在中陂的高田,可以繼續(xù)使用水車,駁回了冼村的要求,并把最新的判決立碑為記,三村永遠(yuǎn)遵守。
但爭水的矛盾,并未真正解決,從乾隆朝到光緒朝,每逢天旱和咸潮,沖突便頻頻發(fā)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大水圳與冼村因爭水再次開戰(zhàn),冼村召集三千多人,包圍攻打大水圳,大水圳出動火炮還擊。這場械斗打了三個月,兩廣總督岑春煊不得不派兵彈壓。但三年后,即光緒三十一年(1905),兩村械斗又起,持續(xù)了一年多,互有傷亡,不少村屋也被毀壞,農(nóng)田丟荒。直到官兵進(jìn)駐,燒掉了雙方作為械斗指揮部的公祠,以示儆戒,才勉強(qiáng)把沖突壓了下去。
?
箕
村
直到民國時期,因爭水而發(fā)生的械斗,仍此起彼伏。1919年夏天,東郊滄頭、沙村爭水,驚動了番禺、增城和省政府出面調(diào)解;1920年,北郊石湖、南村也因爭水,發(fā)生沖突,甚至有軍隊介入,據(jù)九善堂所刻的碑記所載:“逮民國光復(fù),其斗尤烈,甚而互誘軍隊,濫加焚殺,波及鄉(xiāng)鄰。其禍更慘,死者千數(shù),焚亦千百家,死橫于野,生者失所?!鼻闆r之嚴(yán)重,觸目驚心。
這種因水而起的爭斗,在廣州這個山環(huán)水抱,河網(wǎng)如織的地方,似乎不可思議,足見咸潮為害之烈。坊間有一首童謠唱道:“咸水清,淡水濁,咸水滿洋不如淡水一掬?!敝钡焦饩w三十一年(1905),廣州成立“廣東省河自來水有限公司”,開辦水廠,修建水塔,廣州城區(qū)居民的生活用水,才逐漸擺脫咸潮的影響。
歡迎贊賞
歡迎關(guān)注、轉(zhuǎn)發(fā)、在看
長按二維碼 識別?
關(guān)注我們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