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而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
最近在講明史,除了專業(yè)的歷史書籍之外,也看了不少各種各樣的相關(guān)書籍和文章。
看得多了,我發(fā)現(xiàn)近年來出現(xiàn)一個挺有趣的趨勢,就是有不少人覺得“忠君”是理所當然的事。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無論聽電臺講古,還是老師講解歷史,都會認為“愛國”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愚忠”是封建思想的局限性。
想不到時代越來越進步,卻看到越來越多的奇談怪論。
例如最近讀到不少關(guān)于于謙的文章,居然看到有些網(wǎng)絡(luò)上的觀點認為,他扶朱祁鈺上位是對明英宗不忠,而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后又不能激流勇退,身居高位不肯放手,這才導致最后被復辟的明英宗所殺,繼而認為于謙的做法“非忠臣所為”。
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做皇帝的忠臣”已經(jīng)超越了“為國為民”,成為某些人評判歷史人物的標準。正如某些評論認為萬歷皇帝開征礦稅是理所當然,群臣反對大為不該,認為皇帝不征稅國用何來?全然無視萬歷之征稅,絕大部分為個人之用度,而張居正留下的充實府庫早被其揮霍一空的事實。
于謙當然并非完人,并非每一次決策都準確無誤。但他在國家危急之際能力挽狂瀾于既倒,在任職兵部期間能整頓軍備穩(wěn)定邊防,在遭受奇冤時能從容就死,已無愧其英雄之名。
至于那些質(zhì)疑他不能激流勇退的說法,更是可笑——一個士大夫理當志在治國平天下,當有機會能一展抱負,造福一方的時候激流勇退,當然是聰明的做法,但并非儒家中流砥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所在。
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一個真正有志向有抱負的人,并非一家一姓的奴仆,而是為國為民的仁者。即使是古代的君主,也只是國家的代表,而非國家必然的主人,不能治國安邦者,天人共棄。所以即使是對于古人而言,真正的英雄也不是只為一家一姓效忠之人,而是為天下人謀福祉的人。
我不知道是不是現(xiàn)在的教育與當年不同了。
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劉裕金戈鐵馬,魏征直言敢諫,楊家將保家衛(wèi)國,岳武穆恢復山河,于謙力挽狂瀾,王陽明平息叛亂……人們對這些英雄的景仰,并非因為他們效忠于某個君主,而是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造福的是天下的百姓。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些道理,難道都已經(jīng)過時了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