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的鬧市區(qū)竟有一個百年古書院足足被密封了近40年!位于中山四路秉政巷的“聳巒書室”在上個世紀“破四舊”時,大門匾額被人用水泥石灰層層遮蓋,其后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近年的文物普查才被“碰巧”發(fā)掘出來。
聳巒書室就在秉政街秉仁巷最里面。這是一片青磚瓦面的低矮小屋,入口大門向西,仍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趟櫳門,兩旁還有兩個方正的石墩;大門上是一個青石橫額,上面有陰刻繁體行楷“聳巒書室”四字,每字約40厘米高,右上首有“光緒十六年秋仲”七字,每字約10厘米高,左下首有“凌彭年”及“菁臣”印一方。相傳秦末年間,當時番禺城南郊有位仁兄叫張戊,他輔助劉邦打天下有功。后來,劉邦做了皇帝,但張戊已死,就封其子張買為南宮侯。張買為人正直,經(jīng)常納諫,而且納諫的方式還不乏生動活潑。由于這父子二人人品正、口碑好,鄉(xiāng)里就建了一座祠廟以作表彰,命名為“秉政祠”,取“秉正不阿”之意。如今,秉政祠早已消失,但就留下“秉政街”一名。
(劉邦)
說回這聳巒書室,從前的老人家都叫它做“劉家館”。其創(chuàng)建于1890年,原本由劉氏家族所建,名為“書室”,實為一間祠堂。皆因乾隆年間,朝廷出于擔心百姓同族聚集謀反的考慮,禁止建合族祠,于是人們“多易名為書院,為試館”。而遇考試之年,聳巒書室又可發(fā)揮“會館”的功能,供自省內各地劉姓的應試書生入住。
現(xiàn)在,聳巒書室僅余的門匾,乃由一個有來頭的人所題寫。這人叫凌彭年,生于1859年,如今匾面左下角的印記“菁臣”,便是他的號。他是光緒年間廣州府番禺縣石井人,光緒丙戌科進士,做過翰林編修,以書法見稱。
凌彭年在廣州或許不太多人聞說,但凌氏族人從前在廣州,特別是石井卻是出了名的有錢一族。在清朝的雍正年間,出了一宗驚天命案。當時凌氏子弟凌貴卿,看中表弟梁天來的祖屋地皮的風水,欲購作祖宗墳地。因收購不成,大動殺機,漏夜放火,燒死連梁妻腹中胎兒在內共八條人命,后更將一名目擊事件的乞丐殺死,引出九命奇冤。凌貴興收買了各級官吏,最后梁天來無奈上京告御狀。雍正聞之震怒,多名高官被查辦落馬。事件影響之廣,震驚一時。直到如今,石井的原居民還會常常提起這件事。而廣府俗語當中,諸如“苦過竇娥冤,慘過梁天來”、“大石責死蟹”、“慘?慘得過七尸八命梁天來”等,就是因為這件事而生的了。而因此產(chǎn)生的廣府藝術作品也很多,木魚書有《梁天來告御狀》,南音有《梁天來嘆五更》,粵劇有《梁天來》等。
從前這段血腥故事離我們已越來越遠,凌彭年只在字墨間,聳巒書室也有匾無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新生代的廣州人用行動守住這殘存的門匾的故事,必定會比那些曾經(jīng)的風雨和輝煌傳得更久遠。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