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惠如樓已重現(xiàn)廣州,施施然來份報紙上茶樓,來個一盅兩件,優(yōu)哉嘆茶度日—此為老廣的日常生活情趣。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山五路一帶的老廣們,至今還惦記著惠如樓—這家開業(yè)于光緒元年的百年老字號。1995年,因應地鐵擴建工程,惠如樓搬遷至三元里,離開了老廣的老字號,最終于1996年結(jié)業(yè)。講到此處,我們不由得回味起當年“如”字號縱橫羊城食林的風光時代,而其發(fā)家故事更是耐人尋味。
惠如樓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代光緒年,據(jù)講因為這樣,它的門匾尤為特別。一般商鋪門匾為求吉利、顯眼,通常是紅色做底,但惠如樓的卻是黑色做底。原因是它開業(yè)那年1875年適逢同治駕崩,全國服喪,喜慶的紅色不能用,就用了黑色。從前在惠如樓茶樓門口,還掛有這么一副對聯(lián):“惠己惠人,素持公道;如親如故,長暖客情?!鄙舷侣?lián)首字,拼成的就是“惠如”二字?!盎萑纭痹醋云鋭?chuàng)始人陳惠如,他是經(jīng)營小食肆起家的。
最初啟市的惠如樓,不過是間茶居,后來轉(zhuǎn)為高級一些的茶樓。茶樓真正做旺,是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代。當時的老板將茶樓從主推茶茗轉(zhuǎn)而主推點心,打出“星期美點”的噱頭賣點。也就是,點心口味不斷更新,每一個星期品種大換血一次。除此之外,還大打“名廚牌”,每星期在茶樓門口張貼告白:“本星期美點由某某某名師主政”。姑且勿論味道如何,就是這般不斷為食客制造期待、創(chuàng)造新鮮感,已經(jīng)夠吸引人了。就這樣,惠如樓憑借多元化的消費選擇及獨特而優(yōu)質(zhì)的點心出品,在當時激烈的茶樓競爭中脫穎而出,生意標升,成為一時的行業(yè)標桿。當年諸如東如、南如、五如、九如等等的茶樓,便是慕其名而生的了。加上惠如本身,廣州的“如”字號曾一度多達十三間,還不是“如”的天下?
然而,在老廣州口中的惠如樓竟因為一個賊仔而出名,說來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話說,有一年除夕,老板陳惠如在這天突然收到自南洋寄來的二百銀元,署名“林大貴”。陳惠如在南洋并無親友,因而百思不得其解。奇怪的是,自此年年除夕,都收到這“林大貴”寄來的二百銀元。無功不受祿,事出蹺蹊,陳惠如把錢退回,并附信要對方說明原委。不久,那神秘人回信了,說“林大貴”非真名,乃“淋大柜”的諧音。陳惠如這才記起一件往事。
八年前一個深夜,惠如樓的伙計起床為第二日的早茶市打點之時,發(fā)現(xiàn)一個賊人藏身大櫥柜之中。伙計當下包圍大柜喊打喊殺,賊仔被嚇得不敢出來。有人心生一計,提來一大銅煲滾水,準備滾水淋大柜逼其出來。陳惠如聞聲趕來及時喝止,屏退各人之后,好言安撫賊人,請其出來,只見卻是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后生仔。細問之下,得知后生因鄉(xiāng)下災荒,到省城投親不遇又錢銀耗盡,饑餓難忍才入來意欲偷食。陳惠如憐其苦況,就此開導一番,并贈五個銀元救助。后來,后生到南洋謀生,漸富裕起來,深感陳惠如相救之恩,故借“淋大柜”之名年年寄錢報答。相傳,事情傳開,人人贊陳惠如宅心仁厚,惠如樓生意也就旺起來啦。
前者是事實,后者是傳聞,但相信大多數(shù)人會更喜歡后者,因為后者有血有肉。所以,廣州人割舍不了老字號,除了出品,還因為背后的人情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