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井,原位于大通寺(已湮沒)內。大通寺在南漢時期稱寶光寺,座落于花地口的珠江岸邊,始建于南漢大寶元年(958),達岸禪師開山,由南漢后主出資興建,屬興王府七寺之一。寺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建筑,在天王殿前的天階上開鑿了一口深井,原稱”龍霞井”,后在北宋時期改稱為”煙雨井”。而大通煙雨井就是白鵝潭商業(yè)中心地塊內的歷史文化34處文物之一,想到它的身世,我們殊為感慨。
(劉鋹)
之所以感慨,是因為作為在宋、元、清三代皆以“大通煙雨”入選羊城八景的大通煙雨井,提到這段威水史,還要從此井背后的怪誕傳聞講起。
所謂“大通”,因井位處大通寺中。大通寺始建于南漢,原名“寶光寺”,宋代改名“大通慈應禪院”,俗稱“大通寺”。所謂“煙雨”,相傳是因每逢風雨將至,井內就會云煙翻滾,蔚為奇觀,但云煙始終在井內,沒有冒出井口。光緒五年《廣州府志》就有記載:“煙雨井在會城東南大通滘古寺中,晨熹初散,常裊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
關于它的怪誕傳聞有三宗。一宗說的是,有個擔水工到井邊打水,不慎將擔挑跌落井中。擔水工亦沒將此事放在心上,一條擔挑,非值錢之物。幾天之后,此人坐船行經白鵝潭,見一擔挑漂浮水面,驟覺熟眼。拾來細看,上有自己的名字銘刻,竟正是當日于井邊掉落那條,方知井底通珠江。一宗說的是,時人在井處發(fā)現(xiàn)一個神奇現(xiàn)象:天朗之時,從井口下望,可見珠江帆影;夜間,貼耳井邊,得聞珠江來往舟楫上的歌聲和叫賣聲。故從前有支歌仔如是唱:“擔挑井下流,鵝潭水上收。陽光照帆影,井口聽船游。”
(白鵝潭)
至于第三宗就更顯違反物理學原理啦,說的是井里煙霧救人的事。據(jù)講,清代康熙年間,花地有個貧窮農婦,因丈夫有病而借“貴利”為夫醫(yī)病。年近歲晚,農婦想覓地避債,欲藏身至年初一。因舊俗過年那幾日債主會暫停追債,借債人便可有喘息之機。婦人來到大通寺,債主追到,見走投無路,她便跳井尋死。誰知,突然井中云煙上沖,頓時將落井農婦托出。婦人執(zhí)回一命,而債主見此,以為自己觸怒神靈,不顧追債,掉頭便走。從此之后,井中云煙不再拘束于井內,時常漫出井口,令四大天王殿前一片盡是云煙繚繞,似是仙境的云霞之象,這又是一奇。是故,時大通井又被叫做“龍霞井”。
種種神幻的傳言,令皇帝亦為之神往。當年大通寺附近渡口有座石牌坊,上刻“大通煙雨”四字,傳聞就是乾隆皇游江南時,曾慕名到來,乘興題寫的。
無奈花無百日紅,歷史上幾廢幾興的大通寺,在日軍占領廣州期間,因日本侵略軍更在此駐防設卡,置倉屯糧,被踐踏破壞,歷千年的古跡,由此荒廢殆盡。1953年,這處又辟為工廠(原廣州市農產品加工廠,后為廣州果子食品廠),1958年“大通煙雨”牌坊被拆除。后來,因工廠擴建曬場和職工運動場,連僅余的兩樣古跡破舊六角亭和淤塞的大通煙雨井亦被拆除填平,留落老榕兩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