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按照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墓,用有形的實體,承載著無形的思念,成為了在世之人對故去親友的最后緬懷之地。
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廣州,自然也少不了各種“墓”。
除了廣為人知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廣州市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外,廣州還有各種不為人知的“墓園”故事。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骷髏墓道
事實上,黃花崗本該叫“紅花崗”。
1911年3月29日,黃花崗起義在廣州爆發(fā)。起義失敗后,殉難烈士的遺骸被陳尸在廣州各街道上,懾于清政府淫威,所以無人敢殮,束手無策。后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險出面承擔棺殮營葬等事,四處奔走,最終決定將殉難烈士收殮于紅花崗。
因潘達微本人酷愛菊花,認為“黃花”二字比“紅花”優(yōu)美,象徵節(jié)烈,便將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此后“三·二九”廣州起義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而這座陵園內(nèi),也屹立著全中國唯一的一尊自由女神像。其落成至今近90年,也歷盡了人間滄桑。
(屹立在黃花崗公園的自由女神像,曾在上世紀被替換成國民黨黨徽)
這尊自由女神像,約有2米多高,左手挾書,右手舉槌。而槌的正前方,正好是立于墓碑亭上方的一個自由鐘,象征著辛亥革命追求自由,向往民主,為自由鳴鐘。
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還曾存在一條飾有骷髏雕塑的墓道,學界對此的零星討論多止于陵園設計者潘達微的個人偏好。
事實上,在辛亥革命前,骷髏主要象征民眾苦難和為了改變此種現(xiàn)狀的志士義舉。
但到了民國初年,現(xiàn)實的苦難也并沒有因為舉義的成功而有所改變,所以骷髏的意涵由視死如歸的膽氣和希望轉變?yōu)樯摕o的失落與彷徨。
(黃花崗墓園的骷髏墓道設計,現(xiàn)已消失)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骷髏設計,正是在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意義網(wǎng)絡中,通過凸顯先烈之死的慘烈與驚怖,追問個體生命的終極價值和辛亥革命的根本意義。
東郊東沙馬路
東郊東沙馬路,即先烈南、中、東三段,是廣州不折不扣的“墓園風水寶地”。
除了廣州的三大陵園,即廣州起義烈士陵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外,這條路上還散落著興中會墳場、華僑五烈士墓、朱執(zhí)信墓等20多個知名墓葬。
(位于先烈南路上的烈士陵園)
因為這里原本就是低矮的山崗地貌,加之北臨白云山、南望珠江,所以自古以來東郊東沙馬路一帶就是先民們理想的埋葬場所。
在這片區(qū)域里,考古發(fā)掘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晚期墓打破早期墓葬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甚至有一座隋唐時期磚室墓,整個墓室就是直接砌筑于一座大型東漢磚室墓室內(nèi)。
據(jù)考,這里8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工地內(nèi)就曾發(fā)掘出古墓葬120座,可見先烈路的確是塊風水寶地。
“崗”
1922年的廣州市,有1800萬座墳塋。而當時的總人口只有150萬,意味著每1個人身邊就有12個鬼魂相伴。
這些墳墓多分布在大北門外、大東門外,老地名有個“崗”字的都躺著中槍。
曾經(jīng)的“橫尸崗、尸帶崗、屎園崗”,如今的“橫枝崗、獅帶崗、梓元崗”。而其中最知名的,當數(shù)東山馬鵬崗(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及其東邊一帶)。
馬鵬崗,在清初的時候是平南王放養(yǎng)戰(zhàn)馬的地方。隨著馬的作用越來越弱,馬棚崗的馬也漸漸少去,于是這里就成為了廣州城外的墳場。
后來,隨著廣州城區(qū)東擴,馬鵬崗被開辟為住宅區(qū),原來的冠冢也全部遷至了瘦狗嶺一帶。
就問瘦狗嶺一帶的暨大華文同學們,你們方不方。
西山棺材一條街
廣州不僅曾有個東山區(qū),還有個西山區(qū)。
西山區(qū),東面到今人民北路一段,南面至西華路、西門口一帶,西面至路尾彩虹橋,北面至今東風東路一段,構成了舊日廣州西北一隅的西山區(qū)域。
(建國后西山區(qū)的大致范圍)
歷史上,這個地區(qū)原來是垃圾堆、牛骨場,雜草叢生,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的荒蕪之地。這里屬舊城西城外地段,原居住的大多數(shù)是從事拾破爛,或小販的勞動階層。
而曾經(jīng)的西山區(qū)里,有個西山街道,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棺材一條街。
這里最大的特點就是棺材鋪多、殮房多、喃嘸店多、收賣佬多、神主牌寄放的靈堂多、私人停尸房多,只因這里附近有一間當時全市最大的殯葬公司。
這間殯葬公司位于盤福路與長庚路之間的德坭路,名字取得很特別,叫“別有天”。
隨后到了1986年,英國女皇來穗訪問,當時廣州興建人民北路高架橋,需要整合虎祥路、長庚路這一地段,最后改造建設為現(xiàn)有的人民北路一段。
淘金死仔坑
古代廣州城的范圍,在宋代以前沒有出越華路,到清代才發(fā)展到小北路,所以淘金坑一帶從南越國時期起直到明清時期都是墓葬區(qū),古墓葬密集。
1909年,加拿大天主教無原罪女修會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圣嬰院。該院專收貧民女嬰,女嬰入院后先被放在地下室半天至一天,如果還活著就轉入嬰房。一些長得漂亮,比較健康的女嬰就被修女套上漂亮衣服,拍下照片,寄回加拿大,哄騙有錢人士捐募錢財。
在這里,嬰兒死亡率很高。僅從1949年10月14日至1951年1月10日止,該院收養(yǎng)的2251名女嬰中,死亡的竟有2116名。嬰兒死后被裝進布袋,扔入設在后山崗的3個深坑(人稱“死仔坑”),長年累月尸骨累累。
1951年3月,廣州市救濟分會接管圣嬰院時,僅存嬰兒48名。為了揭露帝國主義的丑惡面目,廣州市民政局在“死仔坑”前立了一塊石碑,名為“帝國主義的罪證”,永遠警示后人。
(淘金發(fā)現(xiàn)的寫有“帝國主義罪證”字樣的石碑)
廣州狀元墓
廣州出過很多狀元,但第一個“父代子名”的狀元墓,出現(xiàn)在黃埔區(qū)大沙鎮(zhèn)飛鵝嶺。
在清代,廣東先后有過三位狀元,分別是莊有恭、林召堂、梁耀樞。其中,莊有恭的建樹最大,曾歷任臺閣大臣、封疆大吏、學政、總督等職。后于1767年卒于福建,終年55歲,葬于廣州。
之后,莊有恭墓究竟在哪里成了一個謎。
莊氏后人、文物專家在廣州尋遍了有“狀元”地名的地方,在1999年廣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時,于黃埔區(qū)大沙鎮(zhèn)飛鵝嶺發(fā)現(xiàn)了“莊有恭狀元墓”,隨后其址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隨著2003年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的全面鋪開,經(jīng)過專家鑒定討論,確定此墓其實為莊有恭的父親莊存齋之墓,而真正的“莊有恭狀元墓”在原址的右側50米處。
(現(xiàn)存的莊有恭狀元墓)
但發(fā)現(xiàn)時墓碑兩側的建筑部分破損,墓碑前后及左側曾被挖掘,疑似墓已被盜。
現(xiàn)在,每年都有數(shù)以百計的莊家后人在清明時前往狀元墓掃墓。在2013年,莊有恭誕辰300周年紀念日的時候,更是吸引了多達300多位宗親前往墓園祭拜,場面蔚為壯觀。
(莊有恭誕辰300周年時前來墓地吊唁的宗親)
金嬌墳
金嬌墳,舊址位于今先烈東路附近一帶,已于1970年代因擴建道路被毀。
金嬌是清末時期廣州東堤大沙頭花艇上的一名青樓女子,有一個茶商熱戀于她。一天,金嬌告訴茶商:“不可再來”。茶商問其故,答以“日后便知?!?/p>
隨后,大沙頭妓艇火燒連營,死者無數(shù),當時畫報記載死700余人、毀60余艘艇,金嬌亦罹難。
茶商感激金嬌救命之恩,就在沙河鎮(zhèn)息鞭亭處建了一座金嬌墳,名珠江金嬌之墓。后有許多詩人墨客來此題詠,是當時郊外游覽地區(qū)之一。
(金嬌墳所在地)
1954年粵劇名伶任劍輝出演香港電影《夜祭金嬌》,片末任姐獨腳演繹其名曲「祭金嬌」,余韻悠揚,繞梁三日,唱的就是這里的故事。
有趣的是,因為金嬌生前的故事,有人說金嬌是先知。
粵港難民之墓
“粵港難民之墓”紀念碑現(xiàn)位于南箕路兩旁的廣州造紙集團宿舍區(qū),是為紀念當年“第8604部隊”人體實驗而死的粵港難民而建成的。
(現(xiàn)在的“粵港難民之墓”紀念碑矗立在雜草叢中)
1942年,日軍侵入香港,使大量香港難民大量被趕出市區(qū),沿珠江溯流而上涌進廣州,隨后被關押在廣州南石頭難民收容所。
而當年的南石頭難民收容所,實際上是日本“8604”部隊細菌戰(zhàn)的實驗場所。
當時,日軍將腸炎沙門氏菌投放在難民的引用湯里,導致民眾大批死亡。有的人甚至只是病倒,卻同樣慘遭活埋,數(shù)以萬計的粵港難民就這樣成為了日軍細菌實驗的犧牲品。
據(jù)知情者回憶,當時難民所里的兩個化骨池都被堆滿了尸骨,6個搬尸工甚至用了整整幾個月時間才將尸體運完。
戰(zhàn)爭結束后,當年駐廣州細菌部隊的檢驗班長丸山茂深感懺悔,披露出了事件細節(jié),也證實了中山大學醫(yī)學院圖書館舊樓,就是當年侵華日軍波字“第8604”部隊駐址。
隨后,丸山茂前往粵港難民之墓,并在墓前獻上2450只日本少年兒童手工折疊的彩色紙鶴,表達對自己犯下的滔天大罪的深深懺悔和對死難者的認罪之情,并祈愿“中日友好,永不再戰(zhàn)”。
(日本老兵丸山茂跪倒在墓前)
牛山炮臺公園萬人坑
牛山炮臺公園“萬人坑”,在廣州市公安局黃埔分局強制戒毒所旁的果園內(nèi),是條100多米長、3米寬和3米深坑,原本是清朝牛山炮臺的一條壕坑。
廣州淪陷后,日軍曾在黃埔港設立憲兵隊大本營(即現(xiàn)黃埔邊防檢查站大院),對廣州市郊、黃埔、增城、東莞、番禺一帶的抗日活動進行殘酷鎮(zhèn)壓。
當時,日軍每天將大批抗日志士和無辜群眾從憲兵隊拉到牛山炮臺下的坑邊砍殺或槍殺。殺害后,便把尸首扔進坑內(nèi)。
長久以往,在這里被殘害的民眾數(shù)以萬計,時人便稱這里為“萬人坑”。
1984年,文沖船廠征地建宿舍時,在“萬人坑”附近,曾掘出了不少尸骨。隨后,牛山炮臺公園萬人坑被定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近現(xiàn)代歷史遺跡的代表地之一。
(掩于樹林深處的“萬人坑”紀念碑)
廣州各種亂葬崗
廣州火車站:
廣州火車站,也即以前的流花橋一帶,在廣州火車站建成之前一直是人跡罕至的郊區(qū)地帶。在民國時期,這里一度是國民黨反動派槍殺革命群眾的刑場,這里氣氛肅殺,亂葬崗的稱呼也因此得名。
海珠區(qū)北山公園:
這里原本是一片植被凌亂的山岡地,周邊村社的簡易倉庫、垃圾站等圍合著山岡。周邊村民的很多墓葬就埋在山岡上。山上還經(jīng)常有蟒蛇、山雞、蟲子等各種野生的動物出沒,周邊村民也都不敢上山。
西塱村:
芳村5萬多穴亂葬墳中的3萬多穴,集中在西塱村的80多畝土地上。這片亂葬崗貼著居民房和大路邊,野草叢生、凄鴻一片。
看完,也許會有人感到害怕,驚覺廣州居然有這么多陵園墓地亂葬崗?
但這根本無需害怕。因為陵園墓地,應該是值得敬畏的地方,而不是令人驚懼的地方。
這里埋葬的,可能是為人民戰(zhàn)死的英魂,可能是在戰(zhàn)爭中枉死的冤魂,也可能是壽終正寢的普通靈魂。
無論是哪一種,都承載著獨一無二的意義。
借用一位作者的話:“人燒成了灰,成分就跟磷灰石差不多,并沒有什么值得敬畏的,為什么我們要把它當回事?因為生死、光陰、離合,都有人賦予它們意義,這玩意看不見摸不著,也不知有什么用,可是你我和一堆化學成分的區(qū)別,就在于這一點‘意義’?!?/span>
所以,墳墓本無可懼,因為這意味著一個人生命的終結,而我們都總有終老的一天。在這之前,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盡力過好每一天。
【講一“廣”】
你還知道哪有關于廣州墓園的故事?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屬于作者
*僅做資料整理,并無任何不敬之意
本期撰文
阿麗菜
一個邊查資料邊擔心被百度相關圖片嚇傻的阿麗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