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 萬歷的礦稅為什么停不下來

 

明朝的萬歷皇帝朱翊鈞,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他在位時間很長,前期在張居正的輔助之下,明朝經歷了一次難得的中興局面,而年輕時代的萬歷皇帝,也確實曾經有過勵精圖治的時候。

但在一次定立繼承人的爭執(zhí)之中,萬歷皇帝與群臣的關系迅速惡化,而性格獨特的他既沒有以雷霆手段一意孤行,也不愿意對群臣的催逼妥協(xié),最后以消極怠工的方式與整個官僚體系對抗多年。于是明朝中后期,出現(xiàn)了一個極度詭異的局面:皇帝多年不上朝,而帝國依然運轉如舊。

不過皇帝雖然不上朝,但并不代表他完全不管事不做事,他只是不愿意出來與群臣面對,但對于軍國大事,還是以書面的方式予以批復定奪。只是這樣的運作模式時間一長,難免就怠惰叢生,最后難以為繼就是了。

而在另一方面,這位不愿意上朝理政的皇帝,卻顯得非常積極——那就是花錢了。

萬歷皇帝在中年之后,也許是享國日久,也許是與群臣的對峙令他心灰意懶,反正他對于工作的熱情不斷下降,而對于消費的熱情則不斷高漲。這時候問題來了,明朝時的中國仍然是一個以農業(yè)稅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古老農業(yè)國家,雖然經過張居正的改革存了點盈余,但抵不上花銷大,這時候早就把張首輔留下來的老本給花光了?;噬弦ㄥX,只好另想辦法。

正好在這個時候,皇宮失火,燒了一部分宮殿。宮殿是皇家顏面所在,當然需要盡快重建,但這筆錢按道理是在皇帝內庫里支出,萬歷皇帝這時候囊中羞澀,拿不出這筆錢。怎么辦呢?

萬歷皇帝雖然懶政,但人倒是很聰明的。他早就發(fā)現(xiàn),當時的明帝國除了從農田上征稅,還有另外一個財源,就是各地的采礦場。本來采礦在明朝是官府壟斷的行業(yè),但到了明朝中葉之后,礦禁逐漸松動,民間有不少私人的采礦產業(yè)。于是萬歷皇帝就打起了礦稅的主意。

本來呢,在農業(yè)稅之外另外開辟稅源,征收商業(yè)稅,倒也不算是不合情理。問題是萬歷的操作方式不是調整稅法,通過官府行政系統(tǒng)去征收——因為官員們都大力反對礦稅——而是直接派太監(jiān)到各地直接征收,而且收入也不進入國家財政,而是進入萬歷皇帝的小金庫,據(jù)說是用于修建皇宮。

這些被任命為礦稅征收專員的太監(jiān)們直接受命于當今皇上,當然牛得不行,為皇上征稅之余少不免作威作福,給自己也賺上一筆。他們在地方上橫征暴斂,在各地弄得民怨沸騰,不但引來各地官員的強烈反彈,而且還引發(fā)不少民變。

無論這個商業(yè)稅的設置原本是否合理,但其執(zhí)行導致明朝在經濟和政治上的混亂,則是毋庸置疑的。

這些太監(jiān)雖然在地方上弄得天怒人怨,但他們是為皇上辦事啊,所以萬歷皇帝也很支持他們。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的官員,大凡反對征礦稅,又或者彈劾這些太監(jiān)的,輕則丟官,重則入獄流放。萬歷皇帝是個很有韌勁的人,無論是不上朝理政還是征收礦稅,他都能不顧群臣反對一直堅持。

然而在內心之中,萬歷皇帝也知道征礦稅并不是個好事。有一次他得了重病,以為自己要不行了,就把輔政大臣叫到床邊,吩咐說礦稅這個事他自己也知道不好,只是修皇宮用度不足才行此便宜之計,他升天之后就取消好了,關著的那些官員也都放出來吧。可見他心里還是有數(shù)的。

不過過了不久他的病又好了,于是取消礦稅這個事他就拋諸腦后了,一直到他臨死前,雖然征收的數(shù)額大不如前,但還是堅持征收。

據(jù)說,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困難。

人類這種動物有一種本能,就是得到了的東西絕不愿意再失去,既得的利益絕不愿意再放手。所以我們看到萬歷皇帝明明知道礦稅不但遭到官僚系統(tǒng)和民間的一致反對,也知道此稅對于明朝的統(tǒng)治有所危害,但習慣了拿到手的錢忽然間沒有了,那可實在太難受,無論如何受不了。

所以他可以在覺得自己快死的時候,決定停止征收礦稅,可一旦知道自己還有大把日子好過,那這個財源就無論如何不能丟掉。

這也是歷朝歷代冗官越來越多,賦稅和盤剝越來越重的原因之一。那些統(tǒng)治者和官僚權貴們,已經到手的早已習以為常,日常動的腦筋自然都是怎么再多拿一些,怎么可能會想到要把吃到嘴里的給吐出來呢?

果然,明朝晚期頻頻加收各種費稅,又是“練餉”,又是“遼餉”,最終逼出了李自成,也把自己逼上了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