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廣州市的老字號茶樓,開業(yè)最早、時間最長的要數(shù)成珠樓。這家歷史悠久的茶樓位于廣州市河南(現(xiàn)海珠區(qū))漱珠橋畔。成珠樓在解放前參加了茶樓業(yè)的同業(yè)公會,曾有一塊刻著“成珠樓”的樟木牌匾,存放于該會在槳欄路的會址處。牌匾落款署清朝乾隆年代,從匾上所列年份可以推算,1945年是成珠樓開業(yè)200周年。那么,至1985年毀于火災時,成珠樓的歷史足有240年了。

 

成珠樓本始于成珠館,是一間不起眼的簡易平房(成為兩層木樓茶樓乃是咸豐年間的事)。創(chuàng)業(yè)伊始,成珠館屬當時廣州五大家族(潘、盧、伍、葉、周)之一的伍紫垣所有,為伍氏邸宅內待客的地方。伍氏衰落,館子轉讓吳氏,易名為“成珠餅家”,后又兼營茶樓、外賣,之后又數(shù)易其主。光緒年間,館歸梁福和堂所有,尚屬族產,主持人是梁殿華。成珠樓的發(fā)展,便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成珠樓地理條件優(yōu)越。清代的廣州河南區(qū)有三大集市,即福仁市、漱珠市和歧興市。成珠樓所在地漱珠市處于各市的中心,并且近傍豪門望族的邸宅,著名古剎海幢寺又近在咫尺,故而食客不絕,而成珠樓的龍鳳禮餅和其他各種餅食色香味俱佳,并有各款粉面飯品供應,生意自然十分興旺。當時所制餅食,除柜面零售及在茶座上供應外,還承接成批訂購,送貨上門。連市外、省外、國外的過路客,也以一試成珠樓精制餅食為快。梁殿華經營有方,使營業(yè)不斷發(fā)展,獲利甚豐,為成珠樓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及至于承父業(yè),梁氏第二代續(xù)振先輩雄風,把成珠樓經營得更加有聲有色。他們聘請名師,嚴格保證餅餌質量,并注意改革包裝,不惜耗資在國內外進行廣告宣傳,務使男女老幼皆知。梁氏昆仲又花白銀2萬,把成珠樓里里外外修飾一新。為提防假冒,成珠樓小鳳餅在民國3年獲準進行商標注冊,保障了經營專利。此后,成珠樓雇用職工由原來20人左右增至四五十人(臨工不計)。

 

關于成珠樓嘅故事,有一匹布咁長!

 

成珠樓以小鳳餅成名。關于小鳳餅,何時始創(chuàng),流傳著幾種不同的說法和記載。按小鳳餅成名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因此有說其源于伍紫垣的婢女小鳳。小鳳是順德人而姓氏不詳。據(jù)說某日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客人,碰巧點心師不在,而客人欲嘗廣東點心。伍無計可施,暗暗叫苦。小鳳情急智生,把平時私下儲藏以備充饑的干餅拿出來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贊賞,以后還來信稱道,念念不忘。其實只不過是小鳳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起來,加些梅菜壓成餅塊,再請點心師傅代為烘干而已。想不到這種餅居然甘香酥脆、油潤干潔,十分可口。意外的發(fā)現(xiàn)啟發(fā)了伍紫垣,于是命師傅如法炮制,并把這種餅取名“小鳳餅”。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小鳳餅是梁氏祖?zhèn)?,因外形酷似小雞,故爾取名“小鳳”。后來,成珠樓確定以小雞作為小鳳餅的商標,正合把雞雅稱為“鳳”的民間習俗。不管小鳳餅的起源如何,總歸是成珠樓的一大發(fā)明,由于標新立異,風味獨特,質量上乘,難怪問世以來聲譽鵲起,而成珠樓更因此名聞遐邇。20年代初,小鳳餅曾獲“展品賽會最優(yōu)等獎章”。1931年參加“廣州市國貨展覽會”,獲一等獎章。據(jù)說當年廣播電臺曾經編了一段順口溜宣傳:“老鄉(xiāng)老鄉(xiāng),幾時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雞仔餅,你去省城最緊要買雞仔餅?!遍L期以來,省內外的過客都喜歡手提小鳳餅回家,作為到過廣州的標記和珍貴的“手信”。國外華僑乃至外國朋友都把小鳳餅視為代表中國餅食的珍品,推祟備至。于是,小鳳餅的銷售點逐漸遍及省港澳。

 

關于成珠樓嘅故事,有一匹布咁長!

?

1946年成珠樓舉行開業(yè)200周年慶典,一時哄動河南區(qū)。著名書法家麥華三先生書贈成珠樓詩云:“小鳳餅,成珠樓,二百年來譽廣州。酥脆甘香何所從,品茶細嚼似珍饈。成珠高閣會天孫,綠皚新醅酒令傳。醉傲天臺左右顧,漱珠橋畔海幢園?!?/span>

 

回顧成珠樓的經營發(fā)展史,并非完全是暢順無阻的。還在1928年時,成珠樓已經由兩層木建筑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樓房,面積達600平方米左右,業(yè)務日趨興旺。正當繼續(xù)“大展鴻圖”的時候,廣州市地政局以開馬路需要為由進行勒索,開口便要白銀2.5萬元,否則便要將成珠樓攔腰切斷。茶樓方面對此不予理睬,最終卻斗不過官府的勢力,只好任由“腰斬”。于是在開拓馬路時,偏要從成珠樓中間部位穿過,這真是個無情打擊。

?

面對飛來橫禍,成珠樓老板重整旗鼓,把“腰斬”所余的北部改作工場,而南部則擴寬加高,擴建了西鄰位置,重建三層樓房,并擴充四樓。當時共有職工46人,其中固定專門制作小鳳餅者10人,烘爐6只。由于大量推銷小鳳餅,于是很快恢復了元氣,穩(wěn)步發(fā)展。到1935年間,營業(yè)額和盈利均比“腰斬”前高出一倍左右。

?

廣州淪陷時期,飲食行業(yè)隨著各行各業(yè)關門歇業(yè)而陷于停頓狀態(tài),成珠樓自然不能幸免,出現(xiàn)了一個營業(yè)低潮,終至暫告歇業(yè)。1940年,經營者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又重新開業(yè),到抗戰(zhàn)勝利之時,已經有了新的發(fā)展。1947年,成珠樓重新崛起,還開設了3間分店:一為西關成珠茶樓,一為成珠餅家,一為澳門的支店。此時期內,主持成珠樓業(yè)務的,已經是梁氏第三代,可說進入了私營時期的高峰年代。

 

解放后,由于成珠樓的業(yè)務不斷發(fā)展,上級投資把右側平房改建成四層樓,改善了職工的生產條件,同時擴大營業(yè)場地,擴至1400平方米。企業(yè)內部進行了一系列改造、裝飾,面貌煥然一新,座位從解放前的400個增至700個,職工人數(shù)達150多人。成珠樓的“成名法寶”——小鳳餅的制作配方在1959年已經向社會公開,為商業(yè)部飲食服務局編入《中國名菜譜》第4輯,得以流傳后世。

 

1985年10月9日夜,一場意外的大火吞沒了成珠樓,240年的歷史到此暫告中斷,但是,它的名字卻沒有消失。為了保持這家老字號,政府決定在原址投資重建,并于1990年1月正式開張,易名成珠酒家。現(xiàn)在的成珠酒家樓高4層,其建筑風格及內部陳設依然保持著老店的古樸和典雅。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成珠酒家的經營規(guī)模不斷擴大,先后開設了南華東路和荔福路分店,還陸續(xù)推出“四式老婆餅”等近百種包點和一批頗具特色的創(chuàng)新粵菜。

 

來源:花城網(ID:gz_hua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