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個空姐,一家公司,能代表多少個香港人?

5月22日,國泰航空公司空姐嘲笑乘客不會英語的事件在小紅書被爆出,隨即引發(fā)軒然大波。

當晚,國泰航空發(fā)布道歉聲明稱:已知悉有關旅客在CX987航班上的不愉快經歷,公司對此深表歉意。由于群情洶涌,國泰于23日二次道歉,并于同日表明三位涉事的空姐已解聘。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5月24日,香港特區(qū)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對國泰機組人員不尊重內地乘客感到非常痛憤、失望,要求國泰航空進行檢討。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上下滑動查看圖片,圖源網絡

本來,這件事主要是涉及空姐的職業(yè)道德以及航空公司的管理問題,大家本應就事論事,根據規(guī)章和法律,涉事人員該處理就處理,航空公司該處罰就處罰。

不過,網絡上卻有不少人試圖把事件擴大化,不但把矛頭指向了香港人,甚至指向了使用粵語的族群……

01

被一桿子打死的一船人

網絡上關于“香港人哪里來的優(yōu)越感”、“香港人用粵語來歧視內地人這個事情也是很好笑”、“香港人對講英文的最友好,其次粵語,普通話基本就是赤裸裸歧視”等觀點比比皆是。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網友觀點

“空姐”、“香港人”、“講粵語的人”,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群體,包含著文化階層、性格、成長經歷迥然不同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我們將個人行為當做群體共性,輕易對一個地方、一種語言打標簽,無疑是“一桿子打死一船人”。而這種“標簽”不就是我們在本起事件中最反對的“歧視”嗎?

類似的言論,最具代表性且最具影響力的,就莫過于“愛國大V”盧克文的一篇短評……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先不說觀點,就從歷史來說,就已經錯得離譜。

02

香港曾經說普通話為主?

盧克文的原文指:“香港原來是說普通話為主的,英國殖民香港時,為了讓香港徹底從文化上與中國大陸產生隔閡,于1950-1960年代強推粵語,香港才漸漸說上了粵語。

顯然,稍微對省港澳歷史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認同這段描述。

香港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但主要的原居民,是宋代后陸續(xù)從內地遷來。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宋王臺石碑,原碑已于日占時期被日軍毀滅,現(xiàn)時的石碑是1960年重修,圖源網絡

一直以來,他們主要講“圍頭話”。而“圍頭話”就是粵語的一支方言,雖然和廣州話有所不同,卻是可以溝通的。

在1726-1800年間,客家人也遷到香港,建立了四百多條村子,客家話也成為當時香港人使用的語言之一。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香港的客家村落,圖源網絡

而從1842年開始,英國占領香港,殖民地成立,英語又成為政府官員使用的語言。

香港開埠后,大量在廣州十三行從事外貿的商人遷入,因此市區(qū)內就開始通行廣州話,但郊區(qū)仍保持使用圍頭話和客家話。

?

1920年代因為勞務需要,廣州商人從潮州大量招聘苦力到香港工作,潮州人開始在香港市區(qū)的上環(huán)、官塘聚居,潮州話也成為香港市區(qū)語言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元素。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圖源網絡

到了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內地大量人口流入香港,香港又增加了四邑話、閩南話、上海話等地方語言的使用。

盡管在上世紀50-60年代,因為香港有不少文化人士都源自中國內地,所以當時很多電影和歌曲都是采用了“國語”(中華民國時代的國語,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推廣的普通話)創(chuàng)作。

但民間仍然是使用粵語廣州話為主流,電臺招聘播音員也是以粵語廣州話西關音作為標準。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圖源網絡

到了上世紀70-90年代,隨著電視媒體的興起,以及粵語電影、粵語流行曲的流行,香港開始全面進入一個以粵語為主的社會,原來各種方言亦逐漸淡出。

隨著華人的地位提高,并進入香港高層,政府公務員的服務、議會上議員的辯論、法庭上雙方的控辯,都主要采用了粵語。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圖源網絡

而“普通話”一詞,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5年才出現(xiàn),普通話也與中華民國時代的“國語”有頗多不同,如果你認真聽過臺灣人講的“國語”就不難分辨。

因此,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盧克文所說“香港原來是說普通話為主”的階段。

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歷史階段,香港老一輩應該是熟講普通話才對,但去過香港的人都知道,能夠講得好普通話的,大多都是回歸后的新世代。

03

香港人對中國文化有隔閡?

盧克文還在文章中指出:“英國人在香港強推粵語,目的是讓香港人與中國大陸產生隔閡?!?/strong>

這個邏輯也很奇特,與香港臨近的澳門以及整個珠三角洲都是使用粵語為主的,強推粵語,這不是加強了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聯(lián)系嗎?而且粵語不也是屬于中國語言嗎?

要讓香港人從文化認同上脫離中國,不是應該徹底推行英語,禁止包括粵語在內的中國語言才對嗎?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圖源網絡

但事實上,在回歸之前的整個70至90年代,香港的影視和歌曲之中,使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作品實在寥寥可數(shù),至今仍然被奉為經典的,基本都是粵語作品,而且不乏是表達愛國主義作品。

早在1935年,香港“大觀影片公司”就出品了電影《生命線》,宣傳抗日救國。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香港雖未立即卷入戰(zhàn)爭,但香港電影人拍攝大量愛國電影,僅1937年出產的85部故事片之中,便有25部是愛國題材。

?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生命線》,圖源網絡

而更廣為人知的,莫過于70年代李小龍參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電影。

影片雖是武打為主,講述的卻是為國家與民族爭回尊嚴的故事。其中《精武門》那句“我們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更是振奮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到了80年代后,像《中華英雄》《黃飛鴻》等系列作品,也無不鮮明地表達了香港人對于中華民族自豪感。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圖源網絡

在電視劇作品中,大家所熟知的經典作品《大地恩情》三部曲,就是以清末到民國初年為歷史背景,講述內地生活的一家人如何奮發(fā)抗爭的故事,其中濃濃的家國情懷,亦俘獲了眾多內地觀眾。

到了1981年,亞視出品的《大俠霍元甲》以及續(xù)集《陳真》,講述的也是武術家痛擊外國侵略者,為國爭光的故事。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大地恩情》海報,圖源網絡

在流行音樂上,香港人創(chuàng)作的愛國歌曲就更多了,例如《我是中國人》《我的中國心》《萬里長城永不倒》《男兒當自強》等傳唱至今。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圖源網絡

以上提到的作品,都是創(chuàng)作自港英政府的殖民時期,如果當時的港英政府有心令香港人對祖國產生隔閡,豈不應該統(tǒng)統(tǒng)禁止嗎?甚至是鼓勵香港人創(chuàng)作歌頌英女皇的作品,但事實這并不存在。

英國人沒要對香港實施殖民化教育的原因,并不是英國人有多高尚,而是自從二戰(zhàn)之后,隨著民族自覺的意識興起,殖民地對于宗主國所帶來的收益越來越低,而管治成本卻越來越。因此,英美法葡等老牌殖民國家,也逐漸放任其殖民地走向自治,甚至獨立,或像香港那樣回歸母國。

04

勿亂貼標簽挑起族群對立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因為沒經歷過內地的各種運動,所以從文化層面來說,一定程度上更接近傳統(tǒng)中國——無論是使用繁體中文,還是保留各種節(jié)慶風俗,乃至價值觀念。

近百年來,香港人對于內地各種災難的賑災捐款也是不遺余力,足以看到他們對這片中華大地血濃于水的情感。

國泰空乘嘲諷乘客事件:誰在制造族群對立?

▲08年香港為汶川災民舉辦賑災活動,圖源網絡

無論哪個地方都會有不肖者,正如在外國不講規(guī)矩、不講禮貌的中國游客,你會認同他們代表你的形象嗎?制造三聚氰胺奶粉的三鹿能夠代表中國企業(yè)嘛?

?

三個缺乏職業(yè)精神的空姐,一家管理不善的航空公司,又能代表多少個香港人呢?

?

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亂,借國泰航空事件,捏造歷史事實,為香港人乃至講粵語的人群,加諸于各種原罪,恐怕是旨在破壞國人的團結,挑起族群對立吧?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這起“國泰航空”事件?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