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在廣州城北。晉代廣州城北有三湖。南朝宋·沈懷遠《南越志》載:“番禺縣北有三湖,一曰沉夜(湖),二曰莼湖,三曰芝蘭湖?!背烈购c莼湖早已消失,難覓其蹤。芝蘭湖遺址仍在,即今流花湖一帶,屬古代越秀山西部湖泊。

今天流花湖是因湖東北邊有南漢古跡流花橋而得名,晉代時,此地一帶便是天然湖泊區(qū),位于當年州城的西北面,是古海灣(溺谷灣)消失后逐漸淤積而成的,原為小北江(今西關西側(cè)之珠江河段)天然堤外側(cè)洼地潴水而成的天然湖泊,因珠江水漸退而淤淺成湖,是廣州唯一的天然湖泊。漢代時漸形成,以后因湖岸漸淤積成陸而水域縮小。

古代不叫流花湖,稱蘭湖,又名芝蘭湖,后來又稱古芝蘭湖、古蘭湖,名稱早見于晉代著作,南朝宋·沈懷遠《南越志》稱:“番禺北有蘭芝湖,井注南海。”

蘭湖水源自今越秀山北秀湖附近,這支水道,在古代時稱流花水、流花溪,南流入蘭湖,晉代以前,蘭湖西連珠江。

廣州古代芝蘭湖,千年之變今何在 || 馮沛祖

流花湖

晉代芝蘭湖的湖面面積比現(xiàn)在流花湖的水域面積要大得多,今天的流花湖只是當年古蘭湖的一部分。

據(jù)史籍記載,當年的芝蘭湖水域相當寬闊,三面環(huán)崗;東接文溪北支水,東北接越秀山流花溪水。水域面積約為2.6平方公里。范圍大致如下:

北至桂花崗,即原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以北的山崗。

宋代時,那一帶有山丘稱為馬蛟山,相傳有蛟龍在該處幻化為馬以迷惑人,因而得名。南宋《南海百詠》載:“馬蛟山,在城北七里,俗傳昔有蛟化為馬,以惑土人。然郡邑志乘多不載.究不知山名所自來也。”并賦詩曰:“耆老相傳亦可嗟,深山大澤自龍蛇.老蛟變化初何怪,天馬從來產(chǎn)渥洼?!爆F(xiàn)在桂花崗一帶是繁華商業(yè)區(qū),古代直至民國,這一帶是城北郊野地,崗丘相連。清康熙《廣州府志》載:“馬蛟山,在城北七里。舊志俗傳昔有蛟化為馬以惑人。其陽(南面)多松竹,其陰(北面)多刺桐,最多怪獸。又北四里曰虎欄山,多松蘿?!鼻宕跄陼r尚如此,晉代時就更是怪獸出沒的荒山野嶺了?!稄V州府志》引《廣東通志》載:“(馬蛟山)其下有蘭湖?!?/span>

南至西山之北麓(今東風西路與人民北路相交處一帶崗丘,古稱西山,今猶可見隆起狀);

東至今解放北路西側(cè)象崗山(今“西漢南越王墓”所在處)西麓及今雙井街,今東方賓館一帶當年曾是古蘭湖東岸。后來湖邊灘地漸淤漲成陸,形成街巷,湖域縮小。

西約到洗馬橋。西南與海(珠江)直接相連。

也就是說,今北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南至今廣州醫(yī)學院、蘭湖里、市少年宮一帶,全是古芝蘭湖水蕩漾過的地方。今天人們在繁華的東方賓館一帶逛商場時,很難想象千百年前,這里曾是一片碧波蕩漾。

廣州古代芝蘭湖,千年之變今何在 || 馮沛祖

東方賓館

晉代時,古芝蘭湖是直接和珠江相通的,那時蘭湖的西南面便是寬闊的珠江。后來隨著陸地的慢慢淤積,大致在南北朝初期,古蘭湖的西出口(今西華路彩虹橋一帶)才逐漸形成寬闊的水道(唐代時稱戙船澳,即清代澳口涌、司馬涌前身),古蘭湖遂要流經(jīng)水道入珠江。隨著陸地的擴大,南朝時,古蘭湖的水域比晉代時減少,且有部分淤淺,戙船澳水道已正式形成,并有了居民聚居點。隋代時變化不大。水道相當寬闊。唐前期《初學記·嶺南道》載:“番禺北有芝蘭湖,并注西海?!边@個“西?!本褪侵榻?,可知當年此處珠江是大片水域,遼闊如海,在廣州城之西面,故稱西海。

古代芝蘭湖對廣州經(jīng)濟發(fā)展曾經(jīng)起過很大的作用。它依山通海,波瀾不興,成為州城西北優(yōu)良的避風港和碼頭區(qū),從漢代起,歷兩晉、南北朝、隋、唐直至宋代,都是如此。因其離城較近,當年往來西江、北江船只經(jīng)由官窯、石門進入廣州后,常泊于此。由佛山、北江、西江來廣州的旅客,大多在此登岸入城。

今天澳口涌段(澳口村一帶)地勢低,相傳唐代時已有“半塘”(一半是池塘)之稱。漲潮時,仍為珠江淺水區(qū),未正式成陸。今澳口村以東,在今西華路彩虹橋北面不遠的洗馬涌水道已部分漸淤積成陸。這支水道,在古代時,其上段稱流花水、流花溪,中段稱蘭湖,蘭湖以下為下段。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占領廣州城,養(yǎng)馬西山,在此洗馬,因而得名洗馬涌,后來又稱司馬涌?,F(xiàn)在又名涌口涌。唐代時名戙船澳,河面寬闊,無橋梁,在此曾發(fā)生過海戰(zhàn),可見其寬闊,亦可見其在軍事上的意義。

唐代時,蘭湖東畔聳起象崗(今中國大酒店一帶,南越國朝漢臺建于崗頂),登臨覽勝,景色甚佳;是一個著名風景區(qū),同時又是廣州水路門戶。蘭湖水西流通過戙船澳(洗馬涌)匯入珠江。船只由西、北江來廣州,先經(jīng)泥城(今西場一帶),可在泥城登陸,亦可駛?cè)霊愦?,到戙船澳碼頭(今西華路西段彩虹橋一帶)登岸。走今西華路一線,東行至西濠(文溪西支流),從西門進入廣州城,路途最近。今西華路地勢較高,在南越國時代已漸淤積成陸,成為古代在彩虹橋一帶登陸后進入廣州的主要道路。

廣州古代芝蘭湖,千年之變今何在 || 馮沛祖

盤福路

某天清晨,唐代著名宰相張九齡(678-740)登臨戙船澳碼頭一帶,看珠江寬闊,碧波蕩漾,寫下《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一詩,開頭兩句是:“明發(fā)臨前渚,潮來凈遠空。水紋天上碧,日氣海邊紅?!焙髞碛謱懹小敖蛲言脚_”句。這便是當年古蘭湖西面的風景,可知水域面積相當遼闊。詩中寫到的津亭,即南越國時期趙佗所建送別陸賈的朝亭,唐代時改稱津亭(清初《廣東新語》)。故址約在今西華路與捶帽街相交處一帶。張九齡《春江晚景》詩有“薄暮津亭下,余花滿客船”句,可證當時津亭尚存,并描寫出戙船澳碼頭一帶船舶眾多的景象。《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朝亭,在南海縣十里戙船澳……后為西候津亭,明時為送迎之所,成化中都御史韓雍扁曰華節(jié)。”也就是說,朝亭后來稱為西候津亭,明代時是人們迎來送往的地方,明成化年間(1465-1487),又改名為華節(jié)亭,并在亭上掛了匾。

唐會昌元年(841),在古蘭湖東面的今雙井街象崗上修建了余莫亭,可作航標,亦供船夫在此停泊以避風雨。亦為游覽地,供人們登臨覽勝。

唐代時,廣州外貿(mào)興盛。蘭湖東岸一帶既是碼頭區(qū),又是商貿(mào)區(qū),中外商人在這里進行貿(mào)易,互通有無,百貨薈萃,物寶交馳,曾經(jīng)相當興旺。每當珠江將要翻起風浪,各路商船舟楫便會沿著逶迤的內(nèi)河濠涌,擁進這芝蘭湖來。除各式船夫外,來避風雨的可能有頭戴翻沿帽,深目高鼻的阿拉伯人;有拳發(fā)褐膚、穿耳附擋的東南亞人;有卷發(fā)螺髻、鼻寬唇厚的非洲人;有一襲高領袍子,寬腿長褲的古羅馬人;有項圈纓絡,跣足腳鈴的印度人;有背負皮囊,手提鳳首壺的猶太人;當然更多的是衣褶稠疊貼體,衫衾迎風飄舉的中國商人。

唐亡,進入五代十國時代。十國之一的南漢國建都廣州,曾疏浚、擴闊蘭湖水道,以通舟船;在象崗上建郊壇祭天,并在這一帶建宮苑?!半p井街之西,古芝蘭湖,南漢時宮苑。”(清·鐘啟韶《聽鐘樓詩鈔》自注)從其地理位置來看,這里所稱的南漢時宮苑即流花橋一帶的南漢宮苑西區(qū)甘泉苑。

宋滅南漢。芝蘭湖水域面積較前代縮小,但湖水尚深,仍為廣州城西北的避風港和重要水陸碼頭區(qū)。西、北兩江之船舶經(jīng)由官窯、石門進入廣州后,在此???。不過,湖東岸象崗上南越國朝漢臺,晚唐余莫亭,南漢郊壇等名勝古跡,在宋代時均已毀圮。

今天在東風西路北面建有廣州國際金融大廈,大廈北面有蘭湖里、蘭湖一至五巷等街巷,這些街巷都是因為位于古蘭湖旁而得名。今天這里瓦居鱗次,巷狹檐交,隱沒在高樓大廈的背影里。其中蘭湖里在20世紀90年代時,長僅72米,寬僅2.5米,碎石路面,為民居住宅,這一帶便是漢、晉古蘭湖東南緣的遺址。小巷深處顯得非常幽僻,在歷史上卻曾經(jīng)是繁囂過的。

廣州古代芝蘭湖,千年之變今何在 || 馮沛祖

國際金融大廈

從隋代開始,再經(jīng)歷唐、宋兩代,悠悠數(shù)百年的歲月,南海縣署都是設在這一帶的(隋開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始置南??h。唐代時,南海縣是廣州和嶺南東道的治所;宋代開寶五年即公元972年,合常康、咸寧、番禺、四會共四縣為南??h)。清道光《廣東通志》載:“南??h署,隋時建,在郡城西北蘭湖里,唐、宋因之?!笨芍鍟r蘭湖里一帶早已成陸,且已為民居聚集地,又是蘭湖碼頭區(qū),在此地設南??h署處理縣政,亦便于管理當時在此地進行的商貿(mào)活動。直到元代,南??h署才遷回城中。20世紀40年代,此地仍可看到有三排東西向、二排南北向的青磚灰瓦古屋,乃互為拱衛(wèi)的官衙式布局,當為千百年前南??h署的故址所在。

宋代時,沿蘭湖東岸漸成街市。蘭湖里是其中最有名的街道,位于蘭湖之東南岸。蘭湖里建于何年已難確考。今盤福路以西有蘭湖里、蘭湖一至五巷等街巷,即其故址。當年這一帶還建有社稷壇。

明代時的蘭湖里,包括今盤福路西側(cè)及西北側(cè)一帶地域?!爸ヌm湖,在北門外雙井街西,今其地尚有古石刻‘蘭湖里’三字。”(清光緒《駐粵八旗志》)可知不但今蘭湖里、醫(yī)國街一帶屬蘭湖里,連同其以北之雙井街一帶,亦曾屬蘭湖里范圍。

明末清初時的蘭湖里是個孤立的村莊,村中曾建有祠堂。詳下文《清代·文物勝跡·宗祠·中大夫祠·郭公祠·恩贈三代宗祠》。

約從元代開始,古芝蘭湖便逐漸淤塞,以致不可行舟。陸地面積慢慢增大,而水域面積逐步減少。如此經(jīng)過了約一百年,到明代時,整個蘭湖漸淤淺,終于成了沼澤區(qū);再經(jīng)過一百幾十年,成了污水塘、低洼地。相傳在明代天順年間(1457-1464),有一位周姓居民在此地治園圃,鋤土得一斷石,見上面刻有一首古詩,詩曰:“芝蘭生深林,無人常自芳。君子處階前,明德惟馨香。游魚軔罾羅(捉野獸的網(wǎng)),好鳥名鴛鴦。微風動林岸,此心共回翔。”(詩未完?!豆沤駡D書集成·廣州府部》載:“其下斷缺數(shù)字?!保┫袷且皇讗矍樵?,寫得很優(yōu)美且意韻深長。清乾隆《楚庭稗珠錄》認為,這首詩肯定是魏晉時代的人寫的,“非魏晉人不能道”。人們認定這里便是古芝蘭湖遺址。由此亦可知當時湖水頗深,故唐代時才能成為避風塘。

明代后期著名學者黃佐(1490—1566)編《廣東通志》稱:“(蘭湖)今為田沼廬居所湮,不復通海?!笨梢娔菚r湖水已不再跟珠江相通,而湖岸民居已是星羅棋布了。

隨后又過了大約一百年,即到清代初年時,過去曾是大片水域的古芝蘭湖終于連水域都沒有了。明末清初《讀史方輿紀要·廣州府》載:“《南越志》:‘番禺北有芝蘭湖,并注南海?!褴А!?/span>

清康熙《廣州府志》載:“芝蘭湖,在府城北一里,今雙井街其匯。今沒。”

在古代廣州城,西湖與蘭湖是最著名的湖泊,也是風景名勝區(qū)。明末清初《廣東新語》稱:

會城中故有二湖。其一曰西湖,其一曰蘭湖……二水既廣,復與番禺二山青蒼映帶。每當春秋佳日。登臨者不出三城之外,其觀已足。今也三城連而為一,三山亦失其二。番(山)與禺(山)僅存培塿,而洲與湖之煙波浩淼皆不可問矣。

可知明末時蘭湖已淤成菜圃,沒了湖的模樣。

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陳子壯曾在此處筑園榭,結(jié)詩社,因而蘭湖后來又曾被稱為“陳園”(詳下文《清代·文物勝跡·園林·陳園》)。

清代二百多年,當?shù)剜l(xiāng)民在這大片由湖泊淤積成的低洼地上種植茭筍、菱角。因它匯納城北諸水,當年的老百姓又俗稱之為“大坑”。到民國時,此處仍為低洼沼澤地區(qū),遍種蕹菜和西洋菜,中有河涌穿行其間。每逢下雨,因是眾水所聚,附近街道如雙井街、青石橋街等即為澤國。若是大雨數(shù)日,便成大片湖沼,分不清哪里是田,何處為涌了。又每年的端午節(jié)期間,青石橋龍舟水漲,必定又是大水浸街。

青石橋在哪里呢?在大北門外。大北門建于明初,位置在今解放北路和盤福路的相交處。此橋是清代時廣州城有名的古橋,“左通西濠,右通流花橋”(清道光《白云越秀二山合志》),前后左右皆為民宅,過去的當?shù)匕傩諏Υ笏挚芍^已是司空見慣。

直到建國后,青石橋街一帶每逢西水期仍是房屋入水盈尺,建水閘后才得免水淹。改革開放后廣州城建迅猛發(fā)展,現(xiàn)在這一帶早已高樓林立,跟民國時的狀貌截然不同了。

說回今天的流花湖,這里是古芝蘭湖的遺址,但湖水已非當年的湖水。上文說過,古芝蘭湖已在明清時代全面淤塞,成了菜圃。今天的流花湖其實是一個人工湖,是1958年挖成的。當年的4月5日,市政府動員市民義務勞動,在此挖深開辟成蓄洪排洪的人工湖,這既改善了環(huán)境衛(wèi)生,鏟除了大片蚊蠅滋生地,又可在暴雨時將駟馬涌上游的雨水蓄在湖內(nèi),以減輕這一地區(qū)的水害。同年7月便峻工了,面積80萬平方米,10月1日向市民開放,當時取名叫越秀西湖。因湖的東北面有南漢古跡流花橋,1963年改稱流花湖公園。三年后文革爆發(fā),1967年,被改名為紅湖公園,1978年恢復原名至今。

古代的芝蘭湖是湖水一片,今天的流花湖湖面則被湖堤分隔為三大湖和四小湖。堤上和園內(nèi)廣植棕櫚、蒲葵、桑、榕樹和蒲桃等熱帶亞熱帶花卉樹木。整個公園呈現(xiàn)一派亞熱帶風光。1982年,公園里建了一個浮丘島,名稱就取自古代的浮丘神話。而公園西側(cè)有個盆景展覽場地,那就是被譽為“廣州盆景之家”的流花西苑,是1964年建成的。1986年4月,中國花卉代表團征集這里的盆景50盆參加在意大利熱那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花卉博覽會,獲得了三枚金牌獎和一枚銀牌獎的殊榮。

順便一提的是,今天流花湖公園北面的流花路原來是叫西村公路的,因路旁有南漢時的流花橋,后來又建有流花湖公園,因而于1981年才改名流花路,全路便是橫貫了古芝蘭湖,現(xiàn)在成為廣州的商貿(mào)中心區(qū)之一。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廣州古代芝蘭湖,千年之變今何在 || 馮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