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亞洲杯,中國足球隊在名帥帶領之下,精英盡出,希望能打出一個好成績,令失望已久的球迷稍微振奮一下。
從過程和結果來看,國足的表現不過不失,該贏的對手贏了,打不過的對手還是打不過。八強賽0:3輸給亞洲一線強隊、冠軍大熱的伊朗,雖然球丟得有點莫名其妙,主教練也表示對球隊表現不滿意,隊長鄭智也忍不住流下英雄淚,但論賽果倒并不算怎么出人意料。
所以賽后雖然吐槽聲一片,但大家早已熟門熟路,知道球迷們罵完幾句回頭還是會來看中超,還是會繼續(xù)捧場國家隊,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但真正出人意料的事,卻發(fā)生在中國隊黯然離場之后。半決賽上,之前一路高歌猛進,一球未失的伊朗,竟然以0:3慘敗在多位新人出戰(zhàn)的日本腳下!
這一下可真的讓中國球迷有點受不了。國足輸伊朗三球,伊朗又輸日本三球,國足跟日本究竟差多遠啊?
雖然足球比賽不是加法游戲,不能直接計算出中國對日本會輸幾球,但中日足球之間的差距卻因此顯得更加清晰可見。眼看著曾經不如自己的日本隊一步步稱為亞洲強隊,甚至在世界足壇也擁有一席之地,眼看著日本隊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涌現,不斷打出激動人心的比賽,相信中國球迷心里一定不是滋味。
朋友圈里又有人講起了那個古老的段子:中國足球的洋務運動,輸給了日本足球的明治維新。
我是在1998年開始做電臺體育節(jié)目,親眼看著中國隊第一次沖出亞洲,參與電臺直播2002年世界杯更是親口解說中國對陣巴西,我相信當時的廣大球迷一定跟我一樣,憧憬著中國足球會有更美好的未來,將會有更多優(yōu)秀的球員,創(chuàng)造更多優(yōu)秀的成績。
然而現在我們知道,那一屆不是起點,而是終點。自此之后,中國足球再也沒有靠近過世界杯決賽圈的大門,甚至連亞洲區(qū)預選賽的小組賽出線,也舉步維艱。
中國十四億人為什么選不出是十一個會踢球的人?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和“錢學森之問”,并列為中國兩大世紀難題。
然后,看了日本隊在世界杯和亞洲杯上的表現,我覺得我隱隱想到了這兩大世紀難題的答案。
中國各行各業(yè)人才輩出,但在純科學領域和足球領域,都很難出產最頂尖的人才。這兩個問題,似乎與中國的教育模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我們知道,天才科學家和天才球員一樣,都不是按部就班地培養(yǎng)出來的,不是靠勤學苦練、刻苦用功、學海無涯苦作舟就能種瓜得瓜的。天才與一般人最巨大的區(qū)別,不僅僅在于他在某一方面的天賦,更重要的是他對這個專業(yè)有著天然和狂熱的熱愛。
中田英壽,是日本第一位世界級的球星,職業(yè)生涯雖然不長,但表現卻極其高光。在他退役之后,有媒體做了一檔節(jié)目,邀請各界成功人士講述他們的成功之路。循例,嘉賓們各自都在講述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付出的努力汗水,然而輪到中田英壽時,他卻說:“努力?不存在的,做喜歡的事不需要努力。”
一位著名的歸國學者曾經這樣評價中美教育的差異:中國的教育平均值比較高,但學生之間的差異比較??;而美國教育平均水準可能還不如中國,但美國教育的方差很大,容易產生極優(yōu)秀的人才。
而一位專業(yè)高爾夫球手曾經告訴我,現在在中國有很多打球很早,成績很好的少年。但到了職業(yè)時期,他們往往會缺乏后勁,因為他們對高爾夫的熱愛已經被少年時期重復而枯燥的訓練消耗殆盡,再也提不起勁去追逐更高的目標。
熱愛,或許就是中國教育模式最缺失的東西。在我們的印象中,學習從來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中國的大學生們回想起高考前拼命刷題的情形,恐怕大部分都會覺得不堪回首,而不是熱血沸騰。
相似地,中國的青訓球員往往也是抱著“打上職業(yè)隊,賺千萬年薪”而刻苦訓練的,驅動他們的只是對未來成功的渴望,而不是對足球本身的熱愛。
給受教育者更多自由的空間,讓受教育者挖掘自己內心的熱愛,引導他們?yōu)闊釔鄱冻?,而不是為成功而付出,恐怕是我們教育體系里面最缺少的部分。
足球和科學研究,都是極具不確定性的項目,偶然性很大,既需要天才的個人,又需要團隊的配合,更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它們都是在混亂之中尋求秩序的項目,都是需要熱愛和沖動的項目,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項目。這樣的項目跟按部就班,靠刻苦勤奮反復練習,追求標準答案的中國教育模式,很不契合。
在科研領域,中國已經有了很多改進的方式,通過學術交流,留學、引入高級人才等等方式,得到了很大的進展。然而,在足球領域,中國因為火熱多金的中超聯賽,因為人才流動的諸多障礙,至今都無法像日本韓國那樣,靠眾多效力國外聯賽的人才改變自己體系的缺陷。
亞洲杯之后,我們終于又看到一個久違的情景——一位中國球員加盟歐洲頂級聯賽。
希望這是一個好的改變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