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廣州市海珠區(qū)的人都知道,那里有一條名為"素社直街"的街道,不過你千萬別"望名生義",這條街道可不是"吃素"的,其得名源于一個與荔枝灣及白云山有關的音樂社團一一"素社"。

下面先介紹一下"故事"的主人公易劍泉: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易劍泉

?

??? 易劍泉(1896-1971),作曲家,廣東鶴山人,世居廣州,先后就讀于廣州荷溪小學、南海高等小學、廣東禮樂局韶舞講習所,1913年畢業(yè)于廣州測量學校。上世紀20年代初旅居北京期間,結(jié)識了梅蘭芳、歐陽予倩等人,并向他們學習京??;1928年開始擔任廣東戲劇研究所歌劇部主任、廣東省民眾教育館康樂部主任;1931年組建音樂社團"素社"并親任社長:上世紀30年代初,在著名外交家朱兆莘麾下的國民政府外交部交涉處任職,曾作為外交人員代表政府從德國、日本等領事手中收回廣州沙面租界,并代表中國政府在接收沙面的公文上簽字;1948年移居香港,組建了"正風社",從事民間音樂教學 ,同時積極參與義演籌款活動;1956年隨香港文化觀光團回國觀光,在北京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受到極大鼓舞,遂毅然留在國內(nèi);1957年回廣州定居,歷任廣東民間音樂團藝術顧問、廣州音樂??茖W校民族音樂教研組組長、廣東國樂研究會主任、中國文聯(lián)第三屆委員、中國音協(xié)廣東分會副主席等職務。他畢生獻身于廣東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和音樂教育事業(yè),為廣東音樂的繁榮與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代表作是1931年創(chuàng)作的廣東音樂名曲《鳥投林》(原名《百鳥歸巢》),其他作品有:樂曲《春》《夏》《秋》《冬》《大軍啟行》《萬紫千紅》等;曲藝說唱《歌唱三元里》《歐陽海》《焦裕祿》《悼念馬口英雄》等。

眾所周知,廣州西關是粵劇曲藝之鄉(xiāng),也是富人聚居地,易劍泉正是看中了這里的文化及消費氛圍,在上世紀20年代后期與泮塘鄉(xiāng)人梁以忠、番禺石樓人陳文達等組建"慶云"音樂社,對粵樂演奏組合形式進行改革探索。

1931年,廣東戲劇研究所停辦,易劍泉即出資在荔枝灣畔搭建竹棚為舍,并將其命名為“漪瀾堂”,同時與梁以忠等人在此創(chuàng)建日后名震中國樂壇的音樂社團"素社",成員還有陳文達、葉孔昭、黃龍練、劉天一、王文友、紫羅蘭等30余人,這些粵樂同道每逢星期六晚舉行免費公演的音樂會,吸引了無數(shù)觀眾,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當時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程岳威等人都是"素社"的座上客,梅蘭芳、嚴公尚、歐陽予倩等戲劇界名人同"素社"也多有來往,因此,"素社"與"慶云"、"民鏡"(設于十八甫"民鏡照相館"內(nèi))成為當時廣州西關地區(qū)三個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社團。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1930年代荔枝灣

?

"素社"成立大約兩年后,為了擴大雅集規(guī)模和改善雅集環(huán)境,易劍泉及其妹夫在河南(今海珠區(qū))小港購地建成"太原別墅","素社"從茘枝灣畔遷來此處,經(jīng)常舉辦音樂會和詩畫琴棋雅集,因此,業(yè)績大增,聲譽日隆,"素社"遂成廣州一個地名,"素社直街"得名正源于此。

說到"素社",就不能不提民國女影星陳云裳:她原名陳民強,祖籍廣東臺山,出生于香港,畢業(yè)于廣州女子師范學校,年少時經(jīng)人引薦,成為了易劍泉的弟子,在“素社”她學習了昆曲、京戲、粵劇 、歌舞、書畫、騎馬、網(wǎng)球等技能,還熟習了國語,為日后進軍香港和上海影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連"云裳"一名也是易劍泉專門為她改的,其靈感源自詩仙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當年還有不少人是易劍泉的弟子或得其指導,如:崔凌霄、紫羅蘭、紅線女,芳艷芬、衛(wèi)明珠、吳麗雅、蘇鳳岐、羅品超、譚玉真、陳笑風、陳小茶、靳永棠等。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一代影后陳云裳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下面說說"素社"與白云山的關系。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張照片: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左上:1935年7月28日游客在白云山倚云別墅門前留影

?左中:倚云別墅大門

?左下:《白云山游覽指南》中展示的倚云別墅全景照片

右上、中:1937年4月20日《晶報 》刊登的廣州白云山倚云別墅照片

?

?大家看完之后,可能同我一樣如墜云霧、不明就里,那么,我們再來品讀以下一書一文中的相關內(nèi)容,以便"看清"舊時倚云別墅的模樣。

1933年廣州"青年出版品合作社"出版了《白云山游覽指南》一書(何俠著,以下簡稱"指南"),書中寫道:

倚云別墅在山腳聚龍崗邊,為素社游息處。所建乃一種瑞士園林式。自去歲(指1932年,筆者注)冬建筑落成后,堂皇富麗,非常壯觀。門額曰:"倚云別墅??? 民國廿一年冬朱兆莘書"。墅之正中懸有一額曰"吾行吾素",為易劍泉書。外門有茶社,伴一聯(lián)云:山靜日長,坐片刻何分爾我;酒溫茶熱,吃一盞各自東西。

墅中懸一聯(lián)云:竹徑有時風為掃;紫(應為"柴",筆者注)門無事日常關。

墅之左側(cè)有天然池一口,可供游泳之用,額曰"滄浪",為廣東省教育廳長謝瀛洲書。池外另有一室,額曰"迎薰",為謝瀛洲書,上有一亭額曰"挹翠",為金曾澄書,柱旁有一聯(lián)云:鑿開魚鳥忘情地;展盡江湖極目天。

墅下澗邊有池二:一曰"滴云泉",為易劍泉所書;一曰"玉清池",為黃玉麟捐建。用以蓄魚。墅北澗中有石枕流題曰"山光水色",為伍大光所書,上有曲橋露臺,陳椅桌足資休憩。

《指南》中還有《白云山素社游息處約則》以及一眾名人為"素社"題寫的詩詞等內(nèi)容,因篇幅所限,恕不贅引。

1935年8月上?!短住冯s志第2卷第10期刊登了著名作家、編輯沈起予所撰《游白云山》一文(以下簡稱"沈文"),文中對倚云別墅的內(nèi)景作了如是描述:"室內(nèi)有地毯,有沙發(fā),有富麗的帷幔,壁上除了油畫之外,還掛有‘肅靜’一類牌示"。1925年第2期上海出版的《孔雀畫報》有相關插圖,其說明文字為"中國塑像(觀音大士在廣州第一公園內(nèi))"。

順便一提,1933年5月倚云別墅舉辦過"廣州素社瓶花比賽",易劍泉、陳羅生、馮信卿、高劍父、曾傳軺擔任評委,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林翼中也到場觀賽。這次比賽有40人135件作品參與角逐,其中陳民強(即陳云裳,筆者注)的作品《姐妹花(白嬋)》獲得了第三名。

陳民強及其參賽作品(《北洋畫報》報道)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

?

沈文說倚云別墅"是一個帶佛教性的名‘素社’的團體的設立",我倒覺得,"素社"一名應該是表明易劍泉等人的辦社初心一一平民化、大眾化,即通過弘揚民樂來娛樂大眾、惠及大眾。不知各位以為然否?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銘記"素社"的歷史貢獻。

與荔枝灣、白云山有關的素社直街 || 荔人行